分享一個孩子吵架能吵贏的方法,記住:把「我」改成「你」就行了

有一位媽媽,她在女兒受欺負時特意強調說:
在學校不要害怕和別人吵架,要吵架就要能拿捏住對方
舉個例子,假如有人冤枉你偷他錢了怎麼辦?

你記住了,千萬不要說「我沒偷錢,不是我偷的,不信你就搜」
如果你這樣說,那你一開始就輸了,因為從你說「我」的那一刻開始,就是在退讓和防守,也會直接掉進自證的陷阱里
而所謂的自證陷阱,看起來好像是在極力證明自己的無辜,可你自證的過程並不會有人相信,反而還會引發更多猜忌
所以,當別人冤枉你的時候不要著急,更不要委屈地自證清白,我們要做的就是昂首挺胸地把「我」字,換成「你」
比如,面對別人氣勢洶洶時直接反問:「你憑什麼說是我偷的」、「你有證據嗎?」、「你為什麼誣衊我?」、「你有什麼目的?」
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從防守轉移到進攻了
而這個過程,就是你解決衝突能力的一種表現,因為很多霸凌者的欺負都是從語言攻擊開始的,特別是那些上來就態度強勢、直接想給你定罪的人,你跟他講道理是沒用的,你跟他說你無辜也不會博得同情
不想被人輕易拿捏,那我們就要掌握處理衝突的吵架能力,還要用「凡事要拿出證據」這個鐵論說事,我們不主動挑事,但也絕對不能被主動挑事的人輕易欺負
講真的,聽完這些話,就特別佩服這位媽媽的教育思路,這個吵架方法對孩子的防霸凌意識就大有幫助
可當我翻開評論區,去找找有沒有同頻的知音人時,發現有很多聲音都是「會學不會說」
有人表示:「本來是想那麼說的,可是一緊張,就變成了:你怎麼知道是我偷的」
有人表示:「沒發生事情前,腦子裡的道理是一套一套的,可一到被欺負的時候眼淚就擦不完、喉嚨啞、還說不到點上,等到事後,我在心裡又能說出一百句,一想想,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沒有用」
還有人表示:「別說教給我閨女了,我自己也不敢吵架,我只敢在自己的想象中威風凜凜」

從這些就可以看得出,絕大部分家長存在的通用問題就是:道理都懂、方法也教了,可孩子就是話到嘴邊說不出來了
這是什麼?

這就是所謂的「還沒學會走、就想著要跑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吵架從來都講究的是氣勢、後台,然後才到方法
有氣勢的人,一句話就讓對方避讓三分,有後台的人,可能站在那不需要說什麼就能讓對方有所顧慮,而沒有氣勢、也沒有後台的人,如果單憑几句話就能輕鬆拿捏對方,那火候還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教孩子吵架能力,教的是方法,練的是氣勢
如果不知道如何提升孩子的膽量、氣勢,建議大家看看蘭媽總結的以下幾個方法:

1/8
分享一個孩子吵架能吵贏的方法,記住:把「我」改成「你」就行了

01
第一:
通過寫信的方式和孩子建立親密
每個孩子即使身上有再多缺點,但在家裡都是爸爸媽媽捧在手心裡的那個寶貝
而一說起孩子在外面被欺負這件事情,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暴跳如雷,要麼質問孩子「是誰欺負了你」,要麼批評孩子「別人欺負你,那你就狠狠地打回去呀」
然而,有一位媽媽,她在她女兒受欺負時卻給孩子寫了一封信
她在信中表示:
親愛的女兒,我希望你身邊有很多的好朋友,可我更希望你擁有質量高的朋友
上個星期的周末,你一個玩得好的同學邀請你去參加她的生日會
你很開心地準備了平時你都捨不得買的禮物,可中途同學卻嫌你走路太慢了,就把你甩在身後不管你
你根據模糊的記憶路線追到樓下,你打電話讓她下樓去接你,可她卻跟另外幾個同學玩得忘記了時間,讓你一個人站在冷風中孤零零地等了半個小時
最重要的是,你把你精心準備的禮物遞給同學時,她還嫌棄地說了一句:「太幼稚了」,然後就隨手丟到一邊
你看出了同學的不開心,一個勁地道歉說:「對不起,我來晚了」,可人家壓根就沒有把你當回事,看都懶得看你一眼
所以,媽媽要告訴你:健康社交一定要戒掉「友情腦」
所謂的友情腦,就是在你的眼裡「友情高於一切」,願意為了朋友討好、委曲求全,以至於你分辨不出友情的好壞
就像你這次為了維護和同學的這段友誼,你總是一個勁兒地放低自己的姿態,然後想方設法地把對方捧著、哄著,可人家呢,從來就沒有把你當回事,反而覺得你就是那個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人
現在靜下心來想想,媽媽覺得一定要早點告訴你幾句話:
第一:嫌你送禮物不好的朋友不要交,因為他圖的不是你這個人、而是你的東西
第二:不要為別人隨便改變你自己,你就是你,獨一無二的你
第三:任何時候讓你感到不開心的人和事,你都可以拒絕,因為這是你的個人權利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