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開始的時候我不明白,覺得這位媽媽有些多此一舉了,明明可以面對面溝通的事情,為什麼非要通過寫信這麼複雜的事情表達出來呢
可當媽媽表示寫信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時,我沉默了
她告訴我:
「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出口成章,而我恰恰就是那個腦袋想的有多麼好,到了嘴邊卻說不出來話的人」
「所以,我要給我自己總結和思考的時間,我還要給我女兒思考和總結的時間,寫信的過程中我可以把我腦袋裡所有能想到的都寫進去,女兒在看到這些信時,她自己也會有個緩衝醞釀的時間,如果我直接告訴孩子真相,她也許並不能接受,如果我直接給她講大道理,她肯定也根本就聽不懂」
聽到這裡,我突然就釋懷了,也突然明白為什麼之前和女兒溝通時都互相慪著氣
其根本原因,就是每個人接受某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有一個消化的時間,面對面雖然可以有效解決問題,但同時也最容易忽略孩子「能不能接受」、「能不能聽懂」的內心所需
就像你輔導孩子寫作業一樣,在某一道題上,你跟孩子講了很多遍之後,你會問他「聽懂了沒有?
會不會了?」,如果孩子搖頭說不會,那接下來你肯定會發脾氣,責怪孩子沒有認真聽講,但如果孩子點點頭,接下來又頻繁出錯了,也同樣會遭受到批評
可見,「接受」這個東西確實是需要時間醞釀
成年人如此,小孩子也不例外
而孩子被欺負了,我們教孩子吵架時把「我」、改成「你」也是一樣
如果擔心孩子不能接受,或者學不會這些話,那就先通過寫信的方式把它們溫柔地傳遞給孩子吧

02
第二:
在家裡經常和孩子扮演不同角色
教孩子學會某一個技能,從來都不是通過某一個方法,某一句話就能傳遞到位的
孩子從「聽」、到「學」、再到「運用」,這些都是一個緩慢而需要方法的過程
就像教孩子吵架要把「我」、改成「你」一樣,這可不是通過寫信、或者嘴邊傳達幾句就夠了
如果我們只做到這一步,那孩子也只能學到最初的「聽」,他們腦子裡或許對這個方法記憶深刻,但真正運用在實事上就會變得緊張、口吃、甚至怯懦地躲在一邊
就像孩子站在講台上演講一樣,即便是出口成章的優秀生,他們一站在講台上同樣也會緊張,特別是看著台下很多同學註釋的目光,心跳都會不由地加速,腦子裡想好的詞也會出現短暫的空白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說法,因為每一個擁有朗朗上口、鎮定自若氣場的人,都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過長時間的磨練與積累
而我們希望孩子擁有吵架能力時,也要在平時的相處過程中下些功夫
比如,平時在家裡有時間了,就跟孩子玩一玩角色扮演遊戲,這個角色可以是老師和學生,可以是同學與同學,可以是朋友與朋友,也可以是孩子希望的任何角色
這種角色扮演遊戲,可以很好地深入孩子的內心想法,也能更直觀真實地了解孩子的社交情況
記得小女兒讀幼兒園的時候,有那麼一個階段總喜歡鬧脾氣,每天到了早上要上學時不是衣服穿得不滿意、就是頭髮梳的不好看,即便是前邊所有的事都滿意了,走在路上也使勁拽著你的手,整個人都顯得格外地煩躁、不開心
最重要的是你問他「怎麼回事」,她搖搖頭,你跟她商量「先乖乖上學,等放學就給她買最喜歡的芭比娃娃」,她也搖搖頭
面對怎麼說、怎麼做,都無法洞悉她想法的局面,我有那麼一瞬間情緒達到極致,有時候生氣起來還直接把她扔在學校門口,雖然只是「假裝離開」地嚇一嚇孩子,可事後想想才反應過來自己的做法有多麼糟糕
直到有一次在遊樂場玩,我看到小女兒跟一群孩子在玩角色扮演遊戲,由於個高一些,她也暫時當起了「小老師」一角色
特別是「小嘴巴不說話」、「我讓你把小手放在背後,你沒聽到啊」的奶凶奶凶聲音,瞬間逗笑了全場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