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本身就是一條充滿挑戰的未知路,父母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自己糾錯的空間
如果本該屬於孩子的事情都由父母包辦獨攬了,那孩子缺失的那一部分,也將是他們一直沒有學會的東西
有一個媽媽,前幾天給我打電話訴苦
她說,她女兒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為了幫助孩子從小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她一直比較注重女兒回家后的坐姿、錯字等問題矯正
特別是孩子平時一走神,她就會連忙出聲糾正錯誤
比如,背挺直、姿勢要坐正,再趴在桌子上小心一會抽你
又或者,字太丑了,擦了重新寫,字跡一定要寫整齊、端正,如果今天的作業寫不完也不準吃飯睡覺
可結果呢,女孩在媽媽的嚴厲管教下非但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反而做什麼事情都顯得無精打采
以前放學回家,女孩都急不可耐地找到媽媽分享學校發生的各種新鮮、和有趣的事情
現在呢,女兒對她愛搭不理不說、一聽到她的聲音都煩躁不安,每次回答最多的話也是「知道了」、「別說了」
聽完這些,我忍不住嘆了嘆氣,反問媽媽:
「如果你老闆現在給你分配一個任務,你也馬上盡心盡責地投入你的精力和時間,可你的老闆卻一直在背後監視著你,稍有不滿意就出聲提醒、糾正錯誤,那你會是什麼感覺呢」
媽媽聽后一時語塞起來,我猜她在這次舉例中也漸漸明白了「堅持=不信任」的道理
是的,孩子的成長需要信任,更需要爸爸媽媽的支持性信任
像那些經常環繞在孩子耳邊的「糾錯型」教育,看似在提醒孩子哪裡做得不夠好,實則卻是一場教育災難
這一點不改,那孩子就很難在批評打壓環境中開竅、成才
特別是「糾錯型」教育里產生的以下三種傷害,基本上個個都是災難性影響

01
打擊自信心
我們都希望孩子帶著陽光、帶著積極性去成長,可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父母才是扼殺孩子自信心的元兇
女兒剛讀一年級那年,我帶她去一位親戚家玩兒
親戚家裡還有一個讀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女兒剛進門就很快和她達成共識,兩個人快樂地玩起了老師教學生的互動小遊戲
當時,女兒年長一些,理所當然地成了「小老師」,也自告奮勇地給小妹妹講了一些童話小故事
可聽著女兒有些詞不達意、和情節顛倒的內容,我總是忍不住糾正她,提醒她「講錯了」
沒想到,女兒聽到這些話后就開始大哭起來
剛開始的時候我還以為她是哪裡不舒服,或者被椅子不小心壓到腳才哭的
可直到問了好幾遍才知道,原來是自己在糾正錯誤的行為中打擊了她的信心,女兒也因此感到挫敗感十足,再也不願意張口講故事了
這是什麼,這就是「糾錯型」教育的自信心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