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糾正孩子的錯誤,在成年人看來,也許是再正常不過的指點提醒,但對孩子來說卻是承受能力外的自信心打擊
這不是玻璃心,而是直觀上的自我認知
還有這樣一個朋友,每次見到他的時候都低著頭走路,和人講話時也完全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
整個人給人的感覺就是膽小畏懼,做事情也一點主見都沒有
直到有次去他家裡吃飯,剛進門還沒來得及喊叔叔阿姨,就聽到廚房那傳來批評的聲音:
「都跟你說過了,回家關門的時候輕一些,你怎麼就是記不住」
「還有啊,回家要換鞋,你是不是又沒有換鞋」
阿姨說完這句話,就轉頭看向我們,剛好也看到我們沒有換鞋的樣子
講真的,那時候尷尬極了
3/8

儘管是朋友一而再強調「不用換鞋,我們都沒有換鞋」,儘管阿姨突如其來的批評聲音也不是針對我,但內心還是緊張地慌了一批
再後來,吃飯期間,阿姨也是一個勁兒地批評指錯,一會兒說朋友的坐姿不端正,一會兒說朋友的吃相難看
總而言之,在阿姨的眼裡似乎永遠都看不到朋友身上的優點
也就是那一次,朋友受不了了,他當著眾人的面就訴說多年來的委屈
特別是聲聲質問下的:「你能不能給我留點面子,我朋友還在呢」,讓我的心也跟著揪疼起來
是呀,一個經常遭受批評打擊、還有壓迫性格的人,又怎能積極開朗的起來呢
所以,「糾錯型」教育的本質就是一場災難,你看到孩子身上的瑕疵越多,那他們對自己的存在性、價值感就越低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