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孩子,3歲前就拉開差距?媽媽別知道得太晚

蘇蘇和利利是一個小區的鄰居,倆人孩子差不多大。
小時候看著都一樣,白白胖胖,活蹦亂跳。

可一上幼兒園,差距就出來了。

蘇蘇的孩子說話利索,老是問老師:「這是什麼?」「為什麼這樣?」
老師特別喜歡他,說這孩子聰明,學東西快。

利利的孩子呢?
膽子小,話也少。
老師問他問題,他低著頭,半天才憋出一個字。

利利急壞了,偷偷問老師,才知道,孩子3歲前做對了一件事,他會更聰明、更機靈。

1/5
聰明的孩子,3歲前就拉開差距?媽媽別知道得太晚

一:孩子聰不聰明,3歲前就定了大半
很多媽媽以為,孩子聰明是天生的,其實不完全是!
你有沒有發現,有的孩子開口早,說話流利,表達能力強;有的孩子半天憋不出一句話,性格還膽小?
為什麼呢?
其實,關鍵在3歲前的「聽」。
有一項調查發現,富裕家庭的孩子,3歲前平均聽到4500萬個單詞。

而貧困家庭的孩子,只聽到1300萬個。
上學以後,那些聽得多的孩子,語言能力、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都遠遠超過了聽得少的孩子。
這個現象,被稱為「30萬辭彙差距」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聽得越多,學得越快,說得也越好!
有經驗的媽媽也發現,小時候家裡熱鬧的、媽媽願意陪孩子說話的,孩子語言能力更強,上學后理解能力、記憶力也更好。
相反,如果小時候沒人和孩子說話,或者只是敷衍式的「嗯嗯啊啊」,那孩子就容易變成「不會說、不願說、不敢說」的狀態。
利利就屬於后一種。
她以前忙著做家務,孩子自己玩,平時也不太和孩子聊天。

後來才發現,孩子缺的,就是這些「聽進去的」語言。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