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第三位媽媽說:「我們一起想辦法。
」
豆豆回到家后,立即放聲大哭:「媽媽,我被人打了!」
媽媽並沒有急著發火,而是溫柔地抱住豆豆,安慰她說:「那你一定很難過,被人打了真的很委屈,能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嗎?」
豆豆告訴媽媽,有一個男生因為誤會豆豆在笑話他,就動手推了她。
豆豆哭著告訴媽媽,自己當時感到非常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
媽媽耐心地聽完豆豆的敘述后,輕聲說道:「我明白你的感受。
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無論發生什麼,媽媽永遠都會站在你這邊,支持你。
」
媽媽沒有立即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而是先讓豆豆知道,她的情感得到了完全的接納和支持。
這種無條件的愛和理解,讓豆豆感到無比溫暖,也給了她勇氣去面對困境。
三個媽媽,三種完全不同的反應,深深地影響了孩子的人生軌跡。
父母的態度,不僅僅是對當下問題的應對,更是孩子內心世界的塑造者。
但我們一定很想知道,當孩子說「被打」時,我們要具體怎麼回應呢?
四:正確的回應
我們可以這樣回應:
①「發生什麼事了?」
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因為情緒激動或害怕,沒法完全表達清楚事情的經過。
這個時候,我們要耐心聽,不要打斷孩子,更不要急著給出結論或建議。
我們問孩子:「是誰打你了?
是因為什麼原因?」
「你當時怎麼做的?」
或者「你有沒有和他溝通過?」
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回憶事情的細節,同時也能讓你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而不是只看到表面。
我們給孩子一個傾訴的機會,就能讓他感到我們對他的關心,也能讓他們更清楚自己面臨的局面。
②「媽媽會支持你的!」
當孩子說自己被打了,我們要給孩子的心理提供安全感,讓他們知道:「媽媽在這裡,媽媽是支持你的。
」
我們可以說:「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受傷了很痛,別擔心,媽媽會幫你想辦法的。
」
這種情感上的支持,不是讓孩子覺得「媽媽會為我做所有事」,而是讓他們知道自己有依靠,不管發生什麼,媽媽都在,給他們力量。
③「該怎麼辦呢?」
情感安慰之後,接下來就是要引導孩子怎麼面對這種情況。
比如:「你覺得為什麼他會打你?
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通過引導孩子分析事情的原因,培養他們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們還可以告訴孩子,遇到衝突時,學會站出來說:「你不可以打我!」
如果對方繼續,孩子就要學會去找老師,或者向學校反映。
這樣孩子會明白,不是每次衝突都要通過暴力或暴躁來解決,而是通過正確的方法來處理。
④需要媽媽幫忙嗎?
在孩子學會如何冷靜應對后,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幫助孩子如何在這種情況下保護自己。
比如,有些孩子可能會感到害怕不敢反抗,那麼媽媽就要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他再打你,你可以告訴老師,或者直接告訴我,我們一起去解決。
」
如果情況特別嚴重,媽媽可以適時地介入,聯繫學校或者相關人員幫助解決問題。
但注意,這時候的介入並不是一味的「出頭」,而是要幫助孩子學會如何在困難中尋找到正確的解決途徑。
當孩子說「媽媽,我被人打了,你會怎麼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