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
習慣性反駁
會讓孩子失去溝通的慾望
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聽習慣性反問?
原因很簡單
因為習慣性反問,會讓人聽了心裡不舒服,給人帶來的也是諷刺、責怪、不滿,還會讓人失去溝通慾望
而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內心力量也往往很低很低
有個朋友就告訴我,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她最討厭的講話方式就是習慣性反問,明明能好好說的一句話,卻非要反問一句,一開口也是諷刺和打擊,一點要溝通的慾望都沒有
原來,這個朋友就是從小生活在習慣性反問環境下的孩子
小時候寫完作業想出去玩,跟媽媽說時,媽媽的回答是「就你這樣,你再不好好努力,比別人更勤奮一些,以後打算要喝西北風去嗎」
多年之後,媽媽吃過飯想出去鍛煉身體,她問:「女兒,吃過飯後我們是去公園玩,還是逛商場呀」,
朋友這個女兒的回答是「公園那麼冷,誰還去公園呀,喝西北風嗎」
媽媽不開心,她告訴女兒:「你不要這樣講話,讓人聽了,心裡很不舒服」
…

事實上,這就是屬於反問性的溝通障礙,只不過是很多人都是屬於當局者迷
反問別人時感受不到講話難聽、刻薄,會給別人帶去困擾,只有等到自己真正體驗過後,才能深切地感受到
不想因為一時嘴快就誤傷了孩子,家長們在講話的時候也要多反問自己「這樣說話的方式對不對,會不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感受」
這不是維護孩子的玻璃心,而是父母對孩子能準確傳達情誼的智慧修鍊
語言,從來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軟實力
在外面和親戚朋友相處要這樣,在家裡跟孩子、和家人也一樣
只有把語言修鍊起來,出口講話能帶動感情,出言建議能抓住重點,才能真正地產生影響力,並把一段關係相處得更好、維持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