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
習慣性嘴硬
讓孩子越來越感受不到愛
芝麻再小,也招架不住滿地芝麻,讓我們一粒粒地撿到崩潰
對孩子習慣性嘴硬也是一樣
你覺得你說的話都是小事,可再小的事,如果時常拿出來翻舊賬地嘮嘮叨叨,還嘴硬地覺得你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那麼,即便這份愛真的很濃很真,可對孩子來,嘴硬、古板、刻薄,都會讓他們覺得壓迫無助,還完全感受不到讓人有快樂、有自信的幸福感
有位女孩就是這樣,她的爸爸很愛她,可每次一遇到問題就是喜歡反問
比如,全家計劃了很久的一次出遊,女孩還是和媽媽不小心忘記了燒烤要用的食材
爸爸知道后,就嘮嘮叨叨地抱怨了一路
反問完媽媽:「你除了老忘記東西,還會幹什麼?
真是幹啥啥不行,以後還敢相信你嗎」
又接著反問女孩:「你老媽沒出息,你怎麼也不知道提醒她一下」
女孩氣不過,對著爸爸也反問:「就知道說我們,你那麼優秀,為什麼不自己把這些事情做好呢」
事實上,爸爸一邊反問、一邊抱怨,他還一邊重新規劃路線,多跑幾十公里到一家超市,又專門調配了齊全的燒烤配料
而這次準備已久的出遊計劃,也是爸爸為了一家人能好好放鬆一下

可為什麼好好的計劃,總是半路上插進一些不好的壞情緒呢
簡單地說,這就是缺乏好好溝通的講話能力
我們總是習慣用反問形式來提醒一個人的行為,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一個人的良苦用心,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欣然地接受所有的批評和否決
特別是像例子里的爸爸一樣,出發點是好的,也擔起了父親該有的責任,可他就是習慣性嘴硬地要對妻兒數落幾句
當然了,並不是說不能批評指責,而是一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那就要用「如何解決問題,怎樣避免同樣問題再出現」的思路去溝通
如果爸爸能夠在發現燒烤配料忘記帶的時候,說一句「沒關係,剛好我也想換一種燒烤口味了,我們現在掉頭去超市買配料吧,今天我請客,你們想吃什麼就放心大膽地挑吧」
那接下來的場面,又怎麼會爭吵、生氣得起來呢
蘭媽的公公婆婆,之前在一篇文章里就提到他們是一對歡喜冤家
春節前有次請客吃飯,是從家裡準備好所有食材,然後再拿到老家去用柴火灶燒出來
明明兩個人一大早起來跑進跑出,也明明很用心地準備那頓飯
可就在所有東西都搬上車,又卸到老家廚房開始煮湯時,婆婆發現煮湯的調料沒有拿,就開始反問公公:「我的煮湯湯料呢?
沒有那個,煮出來的湯能喝嗎?
肯定是你忘記裝了吧」
公公解釋說:「所有配菜和調料都是你裝好了,我直接往車上搬的,怎麼丟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