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祖墳,家家戶戶都有。
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村莊都落敗了,一些祖墳也日漸荒蕪。
其實,不管祖墳,這於情於理,都是不好的。
祖墳的管理,和家庭的興旺,有很大的聯繫。
撇開迷信的因素,可以找到以下幾個原因。

01
祭祖,是家庭的凝聚力。
《朱子家訓》中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任何年代,我們都會進行祭祖活動。
有一些地方,每到清明節、過年、祖先生日等,都把祖墳修繕,舉行大型祭祖活動。
不管在哪裡工作的子孫,都會趕到老家。
藉助這樣的活動,家族裡的人,可以互相了解近況。
也會把家族裡的一些有出息的人,請出來,讓大家學習。
如果你在活動中,遇到了同行,那麼你很快就會把事業做得更大。
別以為,家族關係,不是關係。
作為小家庭來說,在掃墓的時候,兄弟姐妹聚攏了,子孫也到齊了。
這時候,大家一路聊天,清理墳墓上的野草等,就相當於一次家庭會議。
清明節,是春天的開始,也孕育了一年的希望。
看到大家的開局都不錯,那也很欣慰,如果開局不好,也可以通過互幫互助,及時糾正。
一家人,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這一年的收成,肯定會更多。
祭祖就變成了凝聚力量的一個過程,一次機會。
往大了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也會關注祭祀炎帝、黃帝的活動。
尤其是海外的 遊子,看到這一幕,就百感交集,也因此就想辦法,幫助那些落難的同胞,激發一份愛國之情。
詩人余光中說:「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就體現了濃濃的愛國情懷,給了遊子回家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