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旺不旺,祖墳很重要,這可不是迷信

02
祖德,是最好的教育。

一個人為什麼混得好?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祖上有德」。

如果你的祖上,留下了遺訓,也很有名氣,那麼你可以長期以此為榮,以此為人生髮展的參考。

很多祖墳的墓碑上,就刻有祖訓。
或者根據祖先的遺訓,形成了書本,子子孫孫都可以誦讀,從中受益。

明代的思想家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寫了這樣的故事:他的父親過世之後,母親李氏拉扯幾個兒女長大。

一旦有兒女不聽話,李氏就帶著他跪在祖先面前,懺悔。
誦讀祖先留下的訓導。

經過母親的教導,兒女都沒有學壞,有人行醫,有人做官。
家庭也紅紅火火。

宋代的范仲淹,從小吃盡苦頭,後來做官了。

他體諒家族裡的窮苦人,就建立了「范氏義莊」。
老家蘇州吳縣留下田地1000多畝,其收入用於做好事。

也藉助做好事,宣傳家族的規矩,避免子孫學壞。

他去世之後,兒子范純仁、范純禮又續增規條,使義莊維持下去。
並且他的兒子,還做了宰相、尚書等。

北宋司馬光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一個有遠見的祖先,一定會留下德行。
而繼承德行的方法,就包括了「掃墓、祭祖、修墳」等。

如果我們組織一些少年,孩子,到有德的祖先墳墓前,進行勞作,還進行訓導,那就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活動。

一個家庭,每一代人,在還提的時候,就有了德行,那就家庭會越來越興旺。

做人,一旦學壞了,就覺得愧對列祖列宗,然後改正。
這就是說明,他有羞恥心,是德行教育的結果。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