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媽睡」和「跟奶奶睡」的孩子,10年後,差距有多大?

四:誰陪孩子入睡,決定他如何看待世界
孩子的思維方式,來自於日常的互動方式。

媽媽的育兒方式,往往更傾向於溝通、引導,讓孩子思考。

而奶奶的教育方式,通常更傾向於「經驗式養育」——講規則,講道理,但不太強調孩子的表達。

這會導致什麼?
長期跟媽媽睡的孩子,習慣了表達情緒,也更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

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會傾向于思考:「為什麼?」
但跟奶奶睡的孩子,可能更習慣於服從權威。

長大后,在面對複雜問題時,可能更傾向於接受既有的規則,而不是主動思考解決方案。

這一點,在未來的學習方式、社交能力上,會逐漸顯現出差別。
五:童年的陪伴方式,決定孩子未來的情感模式
孩子如何理解「愛」,往往取決於他小時候從父母那裡獲得了什麼。

如果小時候媽媽在身邊,孩子的情緒需求能得到及時回應,他會對親密關係充滿安全感。

未來,他會更願意投入情感,表達需求,也敢於接受別人的關心。

但如果媽媽陪伴較少,孩子從小習慣了自己調節情緒,長大后,他們在感情中不輕易表達需求,也不太擅長接受別人的關心。

很多成年人的情感模式,其實早在童年時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一個簡單的睡覺方式,真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當然,並不是說「跟奶奶睡」的孩子就一定會有這些問題。

關鍵在於,如果媽媽的陪伴時間減少了,如何在其他時間裡補足。

但無論如何,別低估孩子成長過程中,細節的力量。

因為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習慣,可能會成為他們未來性格的一部分。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
作者簡介:布穀媽媽,讀書、帶娃、寫作,點擊關注,育兒路上撿知識~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