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一位媽媽聊天時,她問我:「為什麼孩子總是說話不算數,難道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嗎」
原來,她讀初一的兒子上周忘記帶作業+遲到,被老師整節課罰站,回家還要寫一篇1200字的檢討以示懲罰
兒子回家后很委屈,向媽媽委屈巴巴地求助,媽媽也覺得初中學業壓力比較大,每天晚上都要寫作業到很晚,忘記帶作業和早上起不來床導致遲到,都是可以理解的
於是,她先對兒子同情,安慰了孩子的情緒,接著又給老師發私信,解釋了緣由,並希望可以免除寫檢討的懲罰,可以把更多時間用在學習和寫作業上
可沒想到,兒子第二天、第二個星期,還是接著遲到了,作業忘記帶的情況依然時有發生
直到有一天,老師讓她回家翻翻孩子的書包才發現,原來孩子並不是忘記帶作業,而是根本就沒有寫...
特別是翻開作業看到空白一片的隻字未寫,她直接被氣得血壓飆升,也在心裡不禁懷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問題
是呀,現在的孩子有很多情緒問題,喜歡計較,玻璃心,總是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崩潰受不了,我們理解包容、鼓勵共情,可孩子不僅沒有改掉缺點,反而表現得自私、敏感、畏難,還有動不動就撒謊騙人的趨勢呢
事實上,共情、理解孩子,是好事,但過度的共情和理解就並非好事了
共情養育一書中就曾說過:「共情不是服務和修補,好的共情也從來不是替孩子解決麻煩,陪著孩子一起承擔所有的不幸與不快,只有把共情的邊界守好了,才能真正共情孩子,讓孩子在有效的理解包容下得到更好成長
否則,盲目共情過度,就會像例子中的媽媽一樣,面對孩子一而再的撒謊犯錯,再被氣得崩潰不已
比如,以下幾種共情邊界感守住了,就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真正有效的理解包容:

01
重審共情
孩子需要能量不是俯視安慰
我們一直希望對孩子共情,就可以讓他們帶著積極樂觀的正能量成長
可對孩子共情了,孩子就一定會情緒穩定嗎
並不會,過度共情只會放大情緒,然後讓孩子變得更加情緒化
認識一個媽媽,她就因為過度共情一度被孩子氣到崩潰
比較典型的例子:
女孩2歲的時候在家裡玩玩具不小心摔了一跤,正在廚房忙的媽媽聽到后,只是隔空說一些安慰話
可等她再出來時,發現孩子還趴在地上,並且還委屈巴巴地看向她
為了安慰好女兒的情緒,她就從老人那裡學來安慰方法,一邊用手拍打玩具、一邊用腳跺幾下地板,另一邊還念叨說:「都怪你,害得寶寶摔跤了,快讓媽媽看看摔疼了沒有」
可孩子聽到這番話,並沒有心情大好,反而哭得更厲害了
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也是一樣,只要是摔跤了,非要趴在地上等媽媽幫她出了氣,然後再抱起來安慰幾句才行
也正是如此,明明不大的一件事,硬是抱著哄了一個多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