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諫言:千萬不要對孩子共情過頭,否則崩潰的就是你

不僅如此,類似的情況還很多
好朋友和別人一起玩不理她了,能氣得一天不吃飯,在學校被老師批評幾句,也受不了地不願意去學校,考試若沒考好,更是意志消沉很久都不能恢復能量...
媽媽也發現,平時越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就越玻璃心 嚴重,越理解孩子的情緒,孩子反應也是肉眼可見的激烈
這其實就是過度共情的放大情緒
就比如孩子摔跤這件事,只要是沒受傷,剛開始也就是有一點害怕、緊張、憤怒、還有尷尬...
可這個時候被你看到了,你又緊張地跑去問孩子「疼不疼」,這反而是肯定了孩子的情緒,然後還增加了這些情緒的「合理性」
而每到了這裡,孩子自然也有了理由、和底氣去釋放出這些情緒
所以,共情孩子的本質是需要能量,而不是緊張過度地俯視安慰:
•比如,孩子摔跤時多一些鼓勵,告訴他們:「別怕,每個人走路都會不小心摔跤的,來,你扶住爸爸媽媽的手,像奧特曼一樣勇敢地站起來吧」
•隨後,再伸出雙手邀請孩子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這種鼓勵式共情,會讓孩子成長得越來越勇敢了

3/10
一位媽媽諫言:千萬不要對孩子共情過頭,否則崩潰的就是你

02
守住界限
孩子的問題由孩子自己處理
共情是為了讓孩子在正向能量中得到更好的成長,如果我們共情過了頭就是越界,也會讓孩子失能、成為一個弱者
朋友的兒子,讀一年級時才開學不到一個星期,家長群就已經被吵得「全員禁言」了
原因是班上有個同學給兒子取外號,兒子整天回來悶悶不樂,朋友在群里專門艾特這位同學的家長,在效果並不顯著之後,就在群里放話說:「如果再有下次,我就直接報警了」
事情發展到這個程度,班主任不得不提醒:
「家長群是用來消息通知、和學習交流的,學生之間有矛盾應該第一件時間私聊老師了解情況,為了避免重要通知被群消息覆蓋,現在先開啟全員禁言模式,還請各位家長理解!」
為此,朋友還和給她兒子起綽號的那個家長,吵得不可開交
一個認為,給孩子起綽號會傷害到幼小的心靈
另一個認為,同學之間有矛盾可以私底下溝通,不應該在群里公然叫囂
可事實上,拋開家長之間的爭吵矛盾不談,這件事情的主體-孩子,去哪裡了呢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