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媽媽突然「不管孩子」,這可不是不負責,而是活通透了

一番話,瞬間點醒了男孩媽媽
也是從那以後,媽媽對男孩愧疚是愧疚,教育是教育
虧欠對孩子陪伴,那就趁著暑假、和寒假在一起的時間多出去轉轉,陪孩子一起吃好、喝好、玩好
但教育方面,媽媽一改往日的腳跟腳服務
比如:
•吃飯的時候自己盛飯,吃多少盛多少,多了不準浪費,少了可以繼續再加
•寫作業的時候自己安排,每天到了晚上收作業檢查,如果哪一科沒做,或者胡亂敷衍了事,那就要在原來的作業基礎上,再多添加一倍
•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背包自己背,自己的衣服也自己收拾整理…
就這樣,隨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鍛煉下,男孩身上戾氣得到了有效控制
不再對爸爸媽媽趾高氣昂,也不會把爺爺奶奶當成隨行伺候的奴僕
是呀,我們的孩子可以不夠優秀,甚至也可以比別人遜色很多,但教育的根本就是「先學會做人」
哪怕孩子又懶還不會,也要明白「自己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這是鍛煉孩子的獨立意識、責任意識,也是在教孩子做人的道理

3/9
如果一個媽媽突然「不管孩子」,這可不是不負責,而是活通透了

02
不再手把手輔導
只有不會的題才教一下
媽媽圈一直流行著一句話:「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事實上,這就是我們沒有弄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還認識一個媽媽,她也是長期在外打工,兒子由奶奶一手帶到大
都說「有娘在,孩子無事哭三場」,這個比喻在這對娘倆身上可謂是展現得淋漓盡致了
就拿男孩的雙面性格來說吧
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兒子就以奶奶為主,奶奶讓孩子寫作業,哪怕作業完成得質量不好,也能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任務
可媽媽回家后,兒子就整個人都黏在媽媽身上,連說話的聲音都變得嗲嗲地,那時候媽媽只當是兒子親她,也就沒當回事,甚至還比較享受那種被依賴的親近感
但隨著後來作業量、和老師的頻繁來電,在一次又一次的催寫作業中,打斷了這份美好
兒子開始變得一天比一天叛逆,只要是媽媽一提寫作業這件事,那兒子就能一蹦三高地反抗
平時不管怎麼說,始終都是一句:「不寫,我就是不寫,就算你把我打死,我還是不寫…」
沒辦法,媽媽每一次都因為輔導作業這件事被氣得淚流滿面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