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吼后的2種反應,說明正變成「討好型人格」,家長別炫耀了

二:被吼後過度乖巧,極力取悅父母
另一種常見的反應是,孩子在被吼后變得格外「乖巧」,努力討好父母,以此避免再次挨罵。

他們會特別留意父母的臉色,事事小心翼翼,甚至主動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記得有一次,布穀媽去朋友家做客。

她家7歲的兒子洋洋,因為玩耍時打翻了水杯被吼了一頓。

之後,洋洋表現得特別「乖」:主動幫媽媽整理桌子,還不停地問媽媽需不需要幫忙,甚至連一句開玩笑的話都不敢說。

朋友笑著對我說:「你看這孩子多懂事,根本不用操心。

但布穀媽卻從洋洋的眼神中,看到了小心翼翼的試探,那是一種害怕再次觸怒父母的緊張感。

這樣的孩子,表面上看是父母的「驕傲」,但實際上,他們很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失去自我。
他們習慣性壓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他人,以避免衝突或獲得認可。

我們可以通過多關注孩子的情緒,來幫助他們走出這種狀態。

比如,當孩子因為怕犯錯而表現過度乖巧時,可以主動對他們說:「洋洋,你不用這麼緊張,剛才的事情爸爸媽媽已經不介意了。
只要下次注意就好,沒關係的。

同時,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

我們可以問孩子:「剛才是不是有點害怕?

你可以告訴我們哦,爸爸媽媽不會因為這件事不高興的。

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他們的感受是被接納的,犯錯並不會影響父母對他們的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長期處於「討好型」的狀態,可能會帶來以下幾種隱患:
●過度壓抑自我:他們習慣性把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不敢拒絕:害怕衝突或被否定,總是順從他人。

●依賴外界認可: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完全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缺乏內在的自信。

這些隱患不僅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可能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感到壓抑和迷茫。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不妨試著放下怒氣,用耐心和愛心與他們溝通。

告訴他們,父母愛的是他們本來的樣子,而不是那些取悅他人的「乖」。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