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8歲,退休金8000,活生生的教訓:存款再多,也不要做這3件事,虧大了!

林則徐曾留下一段引人深思的話:
「子若強於我,要錢有何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錢有何用,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倘若子孫比自己更為優秀,就沒有必要為其留下錢財;
如果子孫在能力等方面不及自己,即便留下大量錢財,也是徒勞。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

為人父母,與其過度操心兒女之事,把太多時間和金錢放在兒女身上,為他們承擔太多,不如將心思多放在自己身上。

當父母把自己的生活過得熱氣騰騰,孩子自然會在這份從容中學會獨立;
當老人把身體養得硬朗結實,就是給整個家庭吃下最安心的定心丸。

畢竟,父母的晚年過得舒心,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對待子女的教育和資助方面就很注重分寸,從不過度嬌慣子女。

有一次,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想要一筆錢,用來出國留學深造。

曾國藩沒有直接答應,而是告訴兒子:
「你想要出國求學,是很上進的舉動,我很欣慰。

但錢財上的事情,不能夠輕易給你。

家裡雖然有錢,但你要明白,人生的路得靠自己去走。

我可以資助你一部分,但剩餘的要靠你自己去賺取。

曾紀澤聽后,深受觸動。

他一面刻苦學習,爭取獎學金;一面利用課餘時間,做翻譯工作賺取報酬。

後來曾紀澤湊夠了留學深造的錢,在求學期間,也能做到勤奮鑽研學業,最終在外交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曾國藩自己也因為沒有過度補貼子女,為晚年留好了退路,老了以後也能過得從容自在。

他對子女的教育理念,使得曾氏家族人才輩出,家風綿延不衰,成為後世傳頌的典範 。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寫道:
「過度付出的愛,往往換來的是依賴與理所當然。

為人父母,愛兒女是本能,但孩子長大后,就要懂得放手,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果一味犧牲自我,補貼兒女,不僅會掏空積蓄,還會讓兒女喪失獨立的能力,越來越依賴父母。

在金錢上,可以適當幫襯,但一定要有底線。

不管什麼時候都要記住:
退休金是晚年生活的定心丸,不是兒女隨取隨用的提款機。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