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不是誰更高級,而是走的路不一樣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心裡會有點不舒服:「你講德國人多好,難道我們就不好?」
我想說,不是的。
德國人有德國人的活法,我們有我們的過日子方式。
沒有誰高誰低,只有適不適合、累不累人。
德國人講獨立、講邊界,這種方式是不是也有代價?
當然有。
很多德國老人,晚年其實挺孤獨的。
兒女長大就各自過各自的日子,一年見不上幾次。
出了事,也沒人第一時間陪在身邊。
可我們中國老人就不一樣。
哪怕年紀大了,還有兒子媳婦、孫子孫女圍在身邊。
哪怕有時候嘴上吵兩句,心裡還是牽挂彼此的。
你看,這就是文化的不同。
不是我們不如他們,而是我們的「好」帶著一點辛苦,他們的「輕鬆」里也藏著代價。
哪種方式更好?
真說不上。
咱們中國人也有咱的智慧。
你看看身邊的老人,哪一個不是一邊帶孩子、一邊張羅三餐、還能打掃衛生?
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哄得住孫子、理得清家務,這份能力,放到哪兒都得豎大拇指。
中國婆婆,也許不懂什麼是「邊界」「情緒價值」,但她知道,一家人要擰成一股繩,知道什麼叫「顧全大局」,也知道什麼時候要咽下委屈、讓日子能過下去。
你說,誰更值得尊敬?
都值得。
只是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有主見了,他們不再願意「聽話」、也不再覺得「你說什麼我都得接受」。
那當長輩的,能不能換一種方式愛他們?
比如學著「松一松」;學著放放手;學學聽年輕人的意見,不總是包辦。
這不是吃虧,反而是一種更高的智慧。
因為一個願意放手的婆婆,常常能換來一個願意親近你的兒媳。
一個願意退一步的媽媽,常常能換來一個懂得感恩的兒子。
家裡的關係,就是這樣慢慢調出來的——不是靠爭出來的,是靠換位思考、慢慢讓、慢慢懂。
人家有人家的好,咱也有咱的好。
我們不比誰對誰錯,而是看看,怎麼過,能讓心裡最舒服。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