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以為正常,實則讓孩子變笨的1個動作

凝視≠關心

上述例子中父母的行為在現實里也頗為普遍,有人或許會覺得:

這不就是好心關心提醒嗎,都是為了孩子好呀,怎麼變成了凝視呢?

確實,上面父母的許多小舉動單個拎出來看,似乎也無傷大雅,到底該如何分辨「關心」和「凝視」的區別呢?

教你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

看話語是以自身的感受出發,還是以對方的感受出發。

當我們真心去關心對方時,是在考慮對方的感受。

有的父母關心孩子好好開車、好好做飯,通過善意提醒讓對方做得更好,這是沒有問題的。

而「凝視」主要則是以自身的感受出發,不停反覆地說對方,通常語氣也不會太好,總給人一種雞蛋裡挑骨頭的感覺。

凝視者不會因為對方不適而停止,哪怕對方已經很難受甚至崩潰,他們也還會繼續,並且表示自己是出於好心。

而事實上,這已經完全傷害對方感受了。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總會凝視別人呢?

其實,凝視是凝視者的一種心理需求。

凝視者通常內心有著強烈的虛弱感,且無法直面它,這導致他們產生2種心理活動:

1. 我把無法面對的虛弱感投射出去,覺得別人是虛弱的,需要我「提醒」的;

2. 反覆「提醒」別人能獲得短暫的掌控感和價值感,產生「我很強大」的錯覺。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凝視者不全是父母,也可能是其他人。

但大部分情況下,當一個人從小在「被凝視」的環境中長大,那麼他便很難形成自己對事情的感知,也難以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評價,自我由此變得破碎。

所以長大之後若再遇到被人凝視的情況,也會更容易被影響,反反覆復地懷疑和否認自己。

那麼,如果凝視已經發生,我們該怎麼辦呢?

答案是:找回主體感。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