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以為正常,實則讓孩子變笨的1個動作

在不完美中,找回主體感

被凝視者總是擰巴,是因為總在下意識追求一種「絕對的正確」,

最終往往顧慮太多,導致躊躇不前。

而在生活中,有一類完全相反的人——

他們能夠堅定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即便別人不理解、自己不被看好,他們也能自信從容。

這樣的狀態,便是「主體感」的體現:有自己的想法、敢相信自己的想法、願意付諸行動。

普通人想找回主體感,便要一點點調節。

分享一段我自己的經歷。

大約3年前,我開始全職寫心理文章,同時也遇到一個巨大的困境:寫不出來。

並非是我想不到東西,而是我總在顧慮——這樣寫真的好嗎,讀者會感興趣嗎,會贊同我的觀點嗎?

顯然,這隻有寫完發布后才知道答案,我再怎麼想都是瞎猜,所以寫得十分費力,也很慢。

我逐漸意識到,過去成長里「被凝視」的經歷正在影響我,我太擔心做得「不正確」,太執著於表現得「正確」。

於是,我和身邊同樣寫作的人交流心得,自己也經歷了漫長的覺察與調整,直到認清了一個真相——

「絕對的正確」是不存在的,更不該去盲目追求,人需要放下這股執念,擁抱自己的殘缺和錯誤才能往前走。

於是我逐漸調整寫作時的心態——

每想到一個句子,便對自己說:這樣寫不錯,挺好的,試試看吧。

當然,最終的效果或許依然會有人不買賬,但無論結果如何,人需要培養出陪著瑕疵的自己往前走的能力。

這樣的態度不僅適用於寫作,同樣適用於開車、做飯,還有生活的各種事情中。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