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沒有抑鬱傾向,從「周日晚上」就能看出來……

如果說教育的壓力有十級,孩子們就相當於在颱風里「裸奔」。

越來越高頻出現的「不想上學」,就是長期高壓、疲勞下產生的崩塌感。

類似一下家長們上班的場景,「不想上學」就跟職場倦怠、裸辭很像。

所以,當孩子跟家長說「我不想去學校」時,TA算是發出了明顯的求助信號。

在外部教育環境沒有改變(也很難被個體改變)的情況下,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呢?

這裡我先聊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做「心理彈性」。

它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嚴重的壓力困境卻依然成長為功能良好、沒有出現心理疾患和行為問題的個體。

面對同樣的壓力環境中,有些人會陷入悲傷、感到痛苦,不能健康生活;

而有些人卻不但能夠正常生活,而且還會因為承擔了壓力感到自己很強大。

內卷壓力越大,幫助孩子建立心理彈性就越重要。

心理彈性,能幫助他們在高壓環境里先站穩腳,不至於被壓垮。

但心理彈性無法憑空產生,它非常需要從家庭教育中「借力」……

3/12
孩子有沒有抑鬱傾向,從「周日晚上」就能看出來……

當好孩子的「感受器」

我給阿玫的第一個建議是:「請非常認真地傾聽和對待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說不想去學校、想去組樂隊時,這是一個「行為衝動」,表達的是——這就是我解決問題的方式。

但每個行為衝動還有另一層更深的表達:TA的真實感受。

孩子是通過這個解決方案在告訴你:我現在很壓抑,急需釋放。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