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多了育兒焦慮的例子,最近的我,被一本媽媽記錄孩子的書深深吸引。
媽媽叫蟲蟲,兒子叫叮噹,這本書還有一個特殊的名字——《聽孩子的話》。
乍一看名字,很有意思。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希望孩子能「聽家長的話」,但在蟲蟲和叮噹的關係中,這種身份調轉了。
蟲蟲說——
「我不覺得自己是個引領者,很多時候,讓孩子走在前面、他來把握方向,反而會打開一個全新世界。
」
書里記錄的日常異常生動,不僅讓我看到了在教育焦慮的當下,一種新的、好玩的母子關係樣態。
更讓我好奇,這對母子關係是怎麼生長出來的。
於是,我找到了書的作者蟲蟲……

叮噹,11歲,一個擔心遲到、害怕考試的五年級小學生。
每天的黃金時間,是跟樓下的小朋友一起打羽毛球。
他還有一個從小到大的愛好,就是畫畫。
一歲時,叮噹對媽媽的速寫本展現出很大的興趣,反覆地翻;
他第一次拿到畫筆,就擺出了氣吞山河的氣勢,畫了一堆點點點、線線線。
身為媽媽的蟲蟲,職業身份之一是繪畫作者。
她清楚地知道:關於畫畫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能讓人一直畫下去。
所以,她特別呵護兒子這種表達的慾望。
因為兒子會到處畫,於是家裡很多地方都備著紙,叮噹隨便走到哪裡就可以坐下來塗鴉。
他特別喜歡從客廳的這頭畫到那頭,畫的幾乎全是公路.

叮噹,11歲,一個擔心遲到、害怕考試的五年級小學生。
每天的黃金時間,是跟樓下的小朋友一起打羽毛球。
他還有一個從小到大的愛好,就是畫畫。
一歲時,叮噹對媽媽的速寫本展現出很大的興趣,反覆地翻;
他第一次拿到畫筆,就擺出了氣吞山河的氣勢,畫了一堆點點點、線線線。
身為媽媽的蟲蟲,職業身份之一是繪畫作者。
她清楚地知道:關於畫畫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能讓人一直畫下去。
所以,她特別呵護兒子這種表達的慾望。
因為兒子會到處畫,於是家裡很多地方都備著紙,叮噹隨便走到哪裡就可以坐下來塗鴉。
他特別喜歡從客廳的這頭畫到那頭,畫的幾乎全是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