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楠的經歷就像一面被放大的鏡子,映射著現實中很多自戀型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縮影。
然而,自戀式母愛並不是一種健康的母愛形式,它充滿了對孩子的忽視、剝削和控制。
在自戀式母愛的裹挾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容易走向兩個極端:
① 被迫獨立,過度追求高成就。
關於母親對自己的忽視和貶低,小楠在很小的時候就深有體會。
比如母親給小楠買衣服,永遠不會買小楠心儀的那件,只會買她認為價格更划算的。
又比如小楠學習好,但母親從來不會認可她,只會拿她做不到的事情貶低、嘲笑她。
從記事起,小楠就有一個強烈的願望:「長大以後要掙很多錢,買自己喜歡的衣服。
」
同時為了獲得媽媽的接納與讚許,她不斷追求卓越的成就,證明自己的價值。
但她的內心卻從未感到自在——
一種不被母親看見的恐懼始終環繞著她,令她在痛苦中不斷掙扎,痛苦不已。
② 主動妥協,走向自暴自棄。
小楠的弟弟小北,也是一個在自戀式母愛下成長起來的孩子。
不一樣的是,受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母親對小北的關注看起來要積極得多。
在生活中,她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小北,恨不得大事小事替他包辦。
就拿學習來說。
從小到大,小北不愛學習,成績馬馬虎虎。
但母親似乎總能找到法子讓小北順利進入重點初中、重點高中。
母親的本意或許是想讓兒子的路走得更順一些,但卻無形中扼殺了兒子的積極進取心。
「反正媽媽總會有辦法,我又何必做多餘的努力呢?」
雖然小楠和小北選擇了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但他們的問題本質上卻是一樣的:
無法真正脫離自戀式母愛的桎梏,無法安然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著實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