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步:與父母分離,建立真實的自我意識。
對自戀式父母的孩子來說,成長的最終目的是:
在心理上從父母那裡獨立出來,發展自我,成為一個真誠、完整的人。
當初將母親送走以後,小楠曾有些內疚,想打電話向道歉,邀請母親回來。
「為什麼要邀請她回來呢?」我問道。
「我覺得有媽媽在會比較安全。
」小楠回應道。
「也許母親的存在令你熟悉,但這是不是真的安全呢?」我繼續問道。
小楠愣了一下,陷入了沉思……
後來經過綜合權衡利弊,她確認了母親其實並沒有能力為她保駕護航。
於是她放棄了聯繫母親的念頭——
找了一個靠譜的保姆,根據自己的需要與喜好安排飲食起居,整個人身心舒暢了許多。
第3步:處理好自身的自戀特質,阻止它傳遞到下一代。
關於自戀型父母,蘭·戈隆布在《鏡中囹圄》中表達了某種擔憂:
「如果父母被自戀所扭曲,孩子會感受到很強的模仿壓力。
」
一種是直接的模仿——
即父母將自己小時候遭受過的忽視、剝削與貶低,原封不動地還原到孩子身上;
另一種是間接的模仿——
即父母過度溺愛孩子,將自己過去未曾得到的愛與關注,加倍補償在孩子身上。
無論那一種,都不是健康的親子互動模式,而是自戀式父愛/母愛的代際延伸。
這時父母真正應該做的,是透過與孩子的關係去覺察我們是否存在自戀特質:
我是否經常忽視孩子的真實感受?
我是否經常在孩子面前刷存在感?
我是否經常貶低/嫉妒自己的孩子?
……
當然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自我譴責;
而是為了更真實地照見自己,了解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看見自己需要成長的地方,
繼而將關注力回歸到自己身上:
滿足自己的渴望,為自己的需求負責;
好好去愛自己,照顧自己,安慰自己內在的不安……
要知道,以一個成人的姿態陪伴內在小孩慢慢長大,是每一位父母的功課。
你成長了,孩子會跟著成長;
你成熟了,孩子也會跟著成熟。
謹作此文,獻給在成長路上缺乏愛與關注的孩子們,以及在育兒路上負重前行的父母們,
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我會一直與你們同在。
文章部分觀點參考:卡瑞爾·麥克布萊德《母愛的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