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近大自然
如果說前面的三個方法都是應付日常刺激的手段,那麼孩子也會需要一些完整的體驗。
就像存錢罐一樣,保護性的體驗越多,在面對刺激源時就有更多的「存款」可以消耗,以抵消「消極體驗」的傷害。
就像成年人在忙碌了一年之後,也必須要出去旅遊一次那樣,孩子也需要「補救性措施」。
現在是暑假期間,孩子雖然還是有假期作業,但至少沒有學期內的那種每天要完成到12點的窒息感。
所以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給孩子一些修復性的體驗。
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親近大自然。
有研究表明,居住在自然環境較豐富的農村地區的兒童,在面對生活壓力時表現出更強的應對能力。
讓孩子去到自然裡面待一會兒,觸摸粗糙的樹皮,採摘沙礫上,浸泡在溪水裡面,能夠從多個方面促進身心健康:
壓力緩解:自然環境中的戶外活動和景觀觀察能夠有效減輕心理壓力,降低皮質醇等壓力激素水平。
情緒改善:接觸自然能夠提高情緒狀態,減少負面情緒,增強幸福感。
心理韌性:自然環境作為生活壓力的緩衝劑,能夠增強兒童應對生活壓力的能力,提高心理韌性。
注意力恢復: 自然體驗有助於恢復被城市環境和高要求認知任務消耗的定向注意力。
這種恢復可以提高認知表現,減少心理疲勞。
寫在最後
運用這些方法,並不意味著孩子就不會有適應障礙,或者就立刻好起來。
這個過程更多是拓寬孩子的空間,為孩子創造一個「保護性的環境」,來容納、緩衝和化解焦慮。
學習技巧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其實是家庭的氛圍:
父母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如何、伴侶相處是否健康、把孩子當人還是當工具等等。
家庭氛圍好不好,孩子是最乾淨的鏡子。
最後,願大家有一個能呼吸、能玩耍、自在流動的暑假!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