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起原諒,更重要的是……
前面說了這麼多,但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面對父母的傷害時,往往容易陷入一種狀態:
急於替對方辯解,試圖找到他們行為的合理性。
你這樣對他們感到憤怒,是不是太自私了?
他們也許有他們的難處,畢竟他們把你養大不容易。
你這樣是不是不夠寬容?
他們可能並不是故意要傷害你的。
事實上,這不是善解人意,而可能是對父母天然的「認同」和「忠誠」——
孩子用「自我忽視」,來延續父母對自己的忽視。
這時有必要告訴自己:
停一停,不必著急為他們辯解,和自己待一會吧。
當我們停止為父母辯解,便有空間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充分地理解自己的處境、分辨愛和傷害、以及學會自我關懷。
但困難的地方在於:
就像之前說的,很多被錯誤對待的孩子,並不知道如何分辨,更別提自我關懷。
他們需要一個好的客體,一個安全的空間,持續地探索。
這裡我想繼續分享前面阿茵的故事:
阿茵後來找了心理諮詢師,慢慢探索出一個分辨的視角——
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個孩子,你真的尊重和愛這個孩子,你會如何對待ta?
「我不會讓我的孩子,委屈自己,去迎合親戚的需求」
「任何要求,我會先徵得孩子的同意」
「如果孩子拒絕我,我也欣然接受,不會罵ta白眼狼」
這樣的練習過後,她第一次在跟父母保持界限上找到了底氣。
阿茵這種做法,其實是藉由一個好的客體,對自己「充分關懷」。
也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先放到第一位,去理解和共情自己。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