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沒本事,越喜歡對孩子做這1件事,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當跟一個受虐者建立關係時,你可能會不知不覺陷入兩種處境:

第一種:被投射或塑造成一個「施虐者」。

我曾經有過一名來訪者M,她是一名絕望的家庭主婦。

在她的觀感里,周圍人都是"惡人":

母親是惡人,從小到大忽視她;

婆婆和丈夫也是惡人,長期累月貶低她,欺負她……

而她則很弱小,只能一個人默默承受傷害,無力作出反擊。

一開始,我非常同情她的遭遇,常常會有意無意地給她更多情感關懷。

甚至有時我外出培訓,只要她有需要,我也會專門抽時間給她做諮詢。

我以為自己這樣做了,能讓她感受到多一絲情感支持。

然而當我們探討這部分時,她卻告訴我:

"老師,我感覺你在虛情假意,

你假借培訓之名拋棄我,完了又裝作很關心我的樣子來操縱我……"

聽到她這番惡意曲解的話,我感受到一股強烈的的憤怒,很想回懟並遠離她。

但透過心理學角度,我知道:

她在將自己內在惡的部份投射到了我的身上,以此誘導我去攻擊她,傷害她;

如果我真的生氣並拋棄了她,那我就真的成為了她口中"虛情假意的惡人"了。

第二種:被利用或操縱成一個「受虐者」。

在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蘇蘇去到大城市工作后,一心想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但母親卻三天兩頭打電話向她要錢,替繼父償還賭債。

當蘇蘇嘗試拒絕時,母親會利用蘇蘇對弟弟和父親的感情威脅她:

"你不給錢,我就只能讓弟弟輟學打工了/將你父親留下的房子賣了……"

以此逼迫蘇蘇妥協。

7/12
父母越沒本事,越喜歡對孩子做這1件事,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我前面提及的來訪者M,也有類似特性。

每當被丈夫罵了,她就會拿孩子當"出氣筒",不停地貶低、羞辱孩子。

甚至她還要求孩子像她那樣忍氣吞聲,通過委屈求全來換取她的「愛」。

我問她:"為什麼要這樣?"

她回答道:"我就是想要他(孩子)體驗我的痛苦,這樣他就徹底理解我,不會離開我了。"

聽完她的回答,我內心不寒而慄:

她沉浸在自己的施虐幻想中,讓孩子牢牢依附於她,

甚至為了達成這一點,不惜將孩子的自我完全摧毀……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