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沒本事,越喜歡對孩子做這1件事,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來到這裡,你可能會感到有些心酸、沉重與無奈。

身為父母,本應給孩子提供堅實的肩膀,為孩子撐起一片天。

但現實中偏偏有一些父母,由於自我的虛弱與破碎,長期傷害孩子卻不自知。

這時身為孩子的我們,該怎麼辦?

透過心理學角度,勇敢地與父母進行分離,是孩子邁向成長自救的必經之路。

它存在2個步驟:

① 區別自我與父母。

在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蘇蘇在手機通訊錄將母親備註為「牢」。

一方面象徵著「現實之牢」——

母親長年累月纏著她,向她索取金錢,不允許她脫離原生家庭獨立存在。

另一方面也象徵著「心理之牢」——

由於原生家庭的陰影,她將自己的內心緊緊封閉起來,不允許男性靠近。

甚至在面對女性朋友時,她也顯得非常冷漠與疏離。

9/12
父母越沒本事,越喜歡對孩子做這1件事,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這既是她遭遇創傷后的自我保護,也是她在無意識層面對母親的忠誠。

因為母親一直通過受虐的方式,讓自己處於不被愛的位置;

並通過否認傷害的方式,向蘇蘇傳達:你是不值得被愛的。

所以在無意識中,

蘇蘇也通過自我封閉的方式,讓自己一直處於不被愛的位置,以此表達對母親的忠誠與認同。

而只有將自我與父母區別開來,不再盲目認同父母傳遞過來的匱乏,才有可能打破原生家庭的牢籠。

② 拿回生命的主動權。

蘇蘇真正的覺醒,緣於一次意外事件:

繼父劣性不改,猥褻了鄰居的一名女童。

母親打電話向蘇蘇求助,且為了包庇丈夫,不停地否認事實,誣賴鄰居女童胡說八道。

那場景,像極了蘇蘇過去被繼父性侵向母親求助時,母親一口認定她說謊,還羞辱她。

只是這一回,蘇蘇已經長大了,不再是過去那個被冤枉、誣賴卻不知所措的小女孩了。

她馬不停蹄地找到鄰居女童的父母,勸誡他們報警,運用法律手段懲罰罪犯,給孩子一個有力的交待。

同時蘇蘇還允諾願意做出賠償,並要求女童父母用這筆錢給孩子做心理輔導,幫助孩子擺脫心理陰影。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