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想第一次給寶寶加輔食,我做的蛋黃泥綿密香糯,還特意用小勺子一勺一勺地喂,幻想著他愛上「人間美味」。
結果……沒看體質、不做耐受測試、一次喂太多。
醫生告訴我,輔食不是餵飽,是試探。
哪怕一粒米粉、一個奶餅乾、半勺蛋黃,都可能成為引爆點。
更何況,有些家長還喜歡一上來就「組合拳」:蔬菜泥+蛋黃+米糊?
這對寶寶腸胃來說,簡直是「驚嚇套餐」!
如何科學判斷輔食過敏?
教你一個「加餐測試法」
醫生教我一個很實用的方法:
「單一原則+間隔觀察+三日記錄」組合測試法。
只加一種新食物:第一次吃一定是「純味」,避免混合干擾判斷。
間隔觀察3天:觀察72小時內是否有皮膚、腸道、呼吸道異常。
記錄反應日誌:每次新食物添加后,詳細記錄食材、時間、食量和是否有異常。
如果懷疑有輕度過敏,可以暫停2周,再重新微量嘗試,看是否還能接受。
不要馬上封殺這個食物,因為部分過敏是階段性的,孩子長大可能自然耐受。
溫馨提醒:這4類食物請慎重添加
根據過敏源數據統計,寶寶最常見的輔食過敏源有:
雞蛋(尤其是蛋白) 牛奶及奶製品 魚蝦等海產品 小麥及堅果(花生、核桃) 建議在添加這些食物時,等寶寶腸胃穩定后,在白天+有人看護的情況下試吃,並隨時準備處理工具(如濕巾、溫水、抗過敏藥物等)。
如果家族有過敏史(如父母有哮喘、濕疹、過敏性鼻炎等),一定提前諮詢專業兒科醫生或營養師,進行個體化輔食添加設計。
最後一句話送給新手爸媽:
輔食添加,不是比誰家寶寶吃得多、吃得快,而是看誰「吃得對」。
別讓「好好吃飯」這件事,一開始就變成「害怕吃飯」的心理陰影。
學會看懂孩子身體的語言,才是真正的育兒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