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解釋,讓父母少一點焦慮
美國兒科學會明確指出,0-3歲兒童的運動行為是評估神經發育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兒童神經發展專家許晨博士也曾提到:「寶寶的每一次肢體動作,都是大腦與身體『溝通』的證據。
過早抑制這些行為,反而會妨礙大腦的多維成長。
」
而「過度安靜」的孩子,可能反而值得警惕:是否缺乏外界刺激?
感官是否遲鈍?
運動發育是否滯后?
所以,親愛的爸媽們,如果你家娃比別的孩子更「鬧騰」一點,別急著下「調皮」的結論。
他可能只是——比別人長腦子更快點。
實操建議:怎麼「支持」這種發育行為?
那作為爸媽,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答案不是「約束」,而是引導+釋放。
設定安全自由活動區 可以布置一個「寶寶練功區」,比如鋪上防摔地墊、軟圍欄,裡面放上不同材質的玩具,讓他在裡面盡情揮灑「小宇宙」。
互動遊戲替代「控制命令」 比如:「你能不能像小烏龜那樣慢慢爬?」、「用腳尖點一下這個球試試?」這種遊戲式的語言,比「別動!」「坐好!」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也更能引導動作精細化發展。
藉助早教產品科學刺激 這裡給大家提幾個我親測有效的「神器」: 音樂律動墊:孩子站上去跳一跳,燈光跟著音樂變化,刺激聽覺和觸覺協調。
重力平衡板:坐上去左右搖擺鍛煉前庭系統,玩中提升專註力。
拼插積木球:大顆粒易抓握,同時練習手部精細動作和空間感。
最後的提醒:別把發育當成「問題」來管
你以為的「調皮搗蛋」,在孩子的視角里可能只是「我在努力長大」。
每一次翻滾、蹬腿、尖叫、揮舞,都是他與世界溝通的「語言」。
作為爸媽的我們,更像是他們成長的「翻譯官」——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意義,才能做出最貼心的回應。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娃又在地上扭來扭去,請別馬上「呵斥」他,而是試著問自己一句:
「他,是不是又在偷偷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