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久了,他就會開始「防禦性佔有」——對任何東西都更加強烈地控制,不願意分享,因為「怕再失去」。
而且,這種「犧牲換和諧」的模式,會延續到他長大。
變成那種總是委屈自己、討好別人的人。
解決建議:
與其要求他「讓」,不如引導他「選擇性地分享」。
比如:「你今天願意把哪一個玩具借給弟弟玩一會兒?
不願意的也沒關係,我們可以再想其他辦法。
」
這種「可控的給予」,才是培養內在分享意願的關鍵。
行為3:「看他多大方,你怎麼就這麼小氣!」
這是批評孩子的經典句式,但其實背後傳遞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分享,你就是不夠好」。
孩子聽多了,就會把「分享」和「自我否定」掛鉤。
「我不願意分享 = 我是壞孩子」。
於是,他可能會在表面「順從」,但內心抗拒;或者變得越來越「設防」——我只對我信任的人分享,對其他人一律拒絕。
長期以往,他甚至可能變得不願意表達真實感受,總在偽裝「懂事」,實則內心壓抑。
而且,這種「比較式教育」,很容易破壞孩子的自尊,削弱他們的社交意願。
解決建議:
接納孩子「不想分享」的情緒。
可以跟他說:
「我知道你現在不想把這個玩具給別人,那是你的選擇。
你可以再考慮一下,如果有願意分享的時候,告訴媽媽。
」
同時,也可以講述「分享帶來的好事」——比如:「你上次把畫筆借給小朋友,他後來還畫了一幅送給你,是不是很棒?」
用「正向體驗」替代「負向對比」,才能讓分享這件事,真正從內心生根。
最後的提醒:分享不是本能,而是一種被「教會」的生活方式
就像我們大人也有選擇不願意分享的時刻(比如我就不想把最後一塊蛋糕分出去),孩子也一樣。
分享的前提是「安全感」與「信任」,而這,必須在日常的點滴中,慢慢累積。
與其讓孩子「聽話地分享」,不如讓他「願意去分享」。
這一過程需要我們做的,不是催促,而是陪伴。
而最好的「教科書」,其實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