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夫妻恩愛,潤物無聲
錢鐘書和楊絳伉儷情深,舉案齊眉,女兒在兩人的薰陶下,從小就會照顧人。
每逢錢鐘書去外地出差,從不囑咐楊絳照顧好女兒。
他只囑咐阿瑗好好照顧媽媽,而錢瑗也總是很負責地答應下來。
每逢爸爸因病請假,錢瑗又跑去安慰爸爸:
「提勒提勒耳朵,胡嚕胡嚕毛,我們的爸爸嚇不著。
」
如果夫妻倆以兒女為中心活著,就會一味的溺愛和嬌慣;
如果夫妻關係惡劣,家庭氛圍劍拔弩張,孩子的心理也會有陰影。
相反,如果夫妻二人相親相愛,孩子也會學習大人模樣,學會愛和陪伴,自然懂得感恩。
2. 以身作則,潛移默化
楊絳曾經說過:「榜樣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
他們對女兒的教育,從不訓示,而是潛移默化的滲透。
兩人愛看書,女兒見了,便照模照樣的來讀,漸漸入道。
錢鐘書也從來擺不出父親的威嚴,他比女兒還調皮。
每天睡覺,他都會把女兒的玩具、鏡子、文具藏進被窩裡,設置陷阱,讓女兒上鉤。
二人樂此不疲。
和孩子在一起,不必太過嚴苛。
讓孩子玩著學,孩子心中沒有隔膜,快樂成長的同時,心中充滿溫暖。
當然就會溫暖地回饋父母,和這個世界。
3. 適當放手,學會獨立
錢瑗小時候,有不懂的英文,便去問父親。
錢鐘書並不教她,而是鼓勵她自己去查找,有時候為了查一個釋義,甚至要翻看5、6本英文字典。
夫妻兩人從不大包大攬,也就養成了錢瑗獨立的性格。
楊絳曾在散文集《我們仨》中寫道:
「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
」
現在許多父母負重前行,刻意留給孩子一片歲月靜好。
但責任與感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父母只有學會適當放手,才能讓孩子學會自己飛翔。
一個家庭最大的福報,是養出感恩的孩子。
1997年歲暮,錢瑗寫了一首打油詩,給媽媽楊絳拜年:
牛兒不吃草,想把娘恩報。
願采忘憂花,藉此謝娘生。
此時的錢瑗正在重病,已經不能進食,這首詩寫成沒多久,她就去世了。
她最後留給人世間的,是對父母的愛與感恩。
畢淑敏說: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
所謂教會孩子「感恩」,並不是耳提命面的告訴孩子家長有多不容易,要孩子長大之後孝順。
而是教會孩子愛的能力,學會愛自己,學會愛父母,學會愛生活。
告訴孩子,生活不容易。
告訴孩子,父母不圖你報恩,但希望你懂得感恩。
這不是父母的自私,而是對孩子未來生活的遠見。
願天下父母,都能被子女溫柔以待。
「我爸爸媽媽又不偷不搶,有什麼好嫌棄的。
」
浙江寧波的談女士和丈夫從工地幹完活穿著髒衣服順道去學校接孩子,
夫妻倆還在擔心會不會給孩子丟臉,沒想到孩子居然說出了這樣的一句話。
為人父母,我們常常也會有這樣的顧慮,常常擔心會不會給孩子丟臉,
小心翼翼的維護著孩子的自尊心,卻常常忘記,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應該是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讓孩子擁有正確的三觀。
林則徐曾經說過: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父母不孝,奉神無益。
」
深以為然,只有孩子懂得感恩了,接下來的教育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