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時候,家長在孩子做出某些冒失行為的時候要向孩子明確某些權力和要求,而明確要求的標準就是讓孩子接受事情本身的懲罰,比如孩子不願意刷牙我們可以帶孩子去看牙醫,在專業的檢查下讓孩子意識到不刷牙的後果,讓一個從未有規則意識的孩子去接受規則,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是一個漫長的挑戰及磨合過程,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在在明確某些權力和要求的時候起到言傳身教作用。
比如,家長幫孩子做某事、孩子反而大發脾氣時,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這些事情需要你自己去完成」,說完這些話之後家長還要把規則教育運用在生活中,如孩子沒有收拾書包的習慣、家長站在一旁漠視,但第二天清晨上班前要在孩子的面前上演「檢查包包、防漏物」的習慣,用日常的行為上去影響並改變孩子的行為。
3、 讓孩子幫忙做家務活如果孩子做錯事情不願意承認或者當下的情緒很激動,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暫時放下不愉快的時候,告訴孩子:「我們可以把這件事情先放下,來幫爸爸媽媽做一件家務活好嗎」,之所以讓孩子在情緒不太好的時候去做家務活,一方面是體力活可以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暫時忘記不愉快的時候,另一方面是因為家務活就跟我們做事情一樣有起點也有結局。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