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好不好,吃頓飯就知道了

吃飯態度不同,孩子反應也不同心悅發愁,還有另一個原因——孩子在家是「飯渣」,回爺爺奶奶家卻變成了「飯霸」。
小淼吃不慣爺爺奶奶做的農村菜,第一天就嚷著要回家。
心悅想帶孩子回去,老公勸她:把小淼扔老家,讓他感受下不同的環境,說不定會有新變化。
心悅被說動,心想可以試試,於是讓孩子繼續留在老家。
爺爺種的番茄8月正紅,心悅發現,爺爺會帶小淼去田裡,教他如何拔草、除蟲。
小淼喊熱,爺爺就把熟透的番茄摘下來丟井裡,冰一會兒撈起來給小淼,不愛吃蔬菜的小淼吃了幾口就說「吃不下了」。
爺爺沒說一句話,默默的把剩下的番茄揣兜里,回到家洗洗干凈,切成薄片擺盤,再撒上一層白糖端給小淼。
小淼愛吃甜食,這次吃得乾乾凈凈。

3/9
親子關系好不好,吃頓飯就知道了

到了吃正飯時,小淼挑幾筷子就不吃了。

心悅剛想發火,卻聽見爺爺問:「不吃了?」小淼緊張地「嗯」一聲,爺爺說:「那出去玩去吧。」見沒有被罵,小淼驚喜地離開了,沒一會兒回家喊「餓」,爺爺帶他去廚房:「看看有什麼吃的,你自己挑。」小淼看著一大堆食材:成捆的白菜、玉米,曬乾的臘肉、排骨……指著雞蛋說:「想吃這個。」爺爺說:「想吃就自己拿。」小淼在爺爺的引導下,把雞蛋拿起來,再拿個碗,看爺爺把蛋打進碗里。

跟爺爺學怎麼打蛋、加多少鹽。

炒蛋時,也幫著翻了兩鏟子。

炒雞蛋做好后,爺爺給小淼嘗了嘗味:「還差點什麼味不?」小淼認真地咂了咂:「不差了。」爺爺問:「能把這盤吃完不?

知道怎麼洗碗不?」小淼點點頭,自己端去餐桌上吃,就著一盤炒蛋,吃了一整碗飯。

飯后,小淼還學爺爺的動作洗了碗,雖然洗得不幹凈,但心悅覺得這是好跡象。

在老家待滿一個月,小淼有了好的變化:飯量變大了,吃飯更香了,挑食好轉了。

然而,一回家就「原形畢露」,面對心悅做的飯,小淼又變回了追著喂飯的「飯渣」。

心悅有些困惑:爺爺也沒在飯菜上特別花功夫啊,為什麼能讓孩子變成「飯霸」?

其實,改變孩子的重點不在於飯菜本身精不精緻、可不可口。

而是吃飯態度。

心悅的態度比較控制——我認為孩子很挑食,必須幫他糾正,孩子離不開我的催促。

一旦孩子不跟她站在一條線上,心悅就會煩躁,跟孩子較勁,家裡也彌漫著恐怖的氣氛。

而爺爺的態度比較鬆弛——我認為孩子不愛吃,是因為吃不下,那我就想辦法讓他能吃得下。

帶孩子去看蔬菜生長,一棵菜做2、3種味道,讓孩子自己選擇食材、參與做飯過程……不控制孩子吃多吃少,也不向孩子灌輸焦慮,讓吃飯這件事本身就輕松。

這種鬆弛,反而讓孩子覺得:跟爺爺一起吃飯,我不用擔心喪失自主權,還像「開寶箱」一樣有趣,好好吃飯這件事就不是太難。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