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點起床收拾完,再叫孩子起來、送去學校,自己也到了上班時間。
一早,就像打仗。
忙完一天,下班接娃回家,孩子寫作業,大人做飯。
書包收拾好,上桌吃飯。
等把碗筷收拾乾淨、衛生打掃一遍、督促孩子做完興趣班作業、催他躺下,一天才算安寧下來。
人到中年,家有一娃,生活就是這麼的瑣碎且平常。
看似平靜如水的日子,其實每天都被一項一項的「任務」趕著走,快馬加鞭,不敢懈怠。
當了媽總會時不時追問自己:「我能把家庭經營好嗎?
我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嗎?
我做的夠好嗎?」
為家庭付出、教育孩子、勤懇工作,不論哪一項都消磨著一位媽媽的熱忱。
沒有誰的日子不是一地雞毛。
林文采博士說:
「如果你養孩子養得披頭散髮,那一定是養錯了。
」
事實上,富養自己才是對抗生活打磨的最好方式。
經營好自己,才可以帶動孩子變得更好。
就像《母親進化論》一書中說的:
「一個內心匱乏、沒有好好關照自己的母親,就像一輛油箱已經空了的車子,無論你如何使勁踩油門,都不過是在空轉。
」
所謂的富養自己,並不指要花很多的錢,買很多的東西,掉入消費陷阱。
愛自己、富養自己的方式也可以是低成本、零成本的。
1.富養情緒:比起情緒穩定,情緒接納更重要
一直以來,育兒文章都在強調情緒穩定的重要性。
甚至有種說法,在一個家庭中,媽媽一旦情緒失控,會對孩子的心理留下嚴重的陰影:一個家庭好不好,看媽媽的情緒就知道?
這就導致很多媽媽會在對孩子發火以後有這樣的自責:
「我又忍不住發火了,我真不是個好媽媽。
」
這是對發火的誤解,也是對「好媽媽」的誤解。
發火就是脾氣差,生氣就是無理取鬧?
不是的,生氣是人的正常情緒之一,發脾氣就是表達情緒和需求的一種方式。
生氣並不羞恥。
媽媽也可以發脾氣,很正常。
接受自己的情緒,尊重負面情緒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情緒自由的第一步。
負面情緒不是猛獸,沉浸一會兒也沒關係。
媽媽也需要經歷、感受自己的內心從平靜到被擾亂、不高興,經過發泄或者自我消化最終又走向平靜的過程。
當然,能不生氣就不生氣。
表達需求比表達負面情緒有用。
重溫一遍生氣的危害:心臟損傷、血壓飆升、肝氣鬱結、免疫力下降,乳腺癌幾率增加……生氣真的特別傷身體。
《非暴力溝通》里提到:每一種憤怒的背後,都隱藏著我們的期望和需求,表達憤怒,就是充分地將這些期望和需求表達出來。
遇事只會發火,當然也不是情緒自由,是大腦被情緒支配。
在真誠接納自己情緒的基礎上,表達需求比表達負面情緒更有用。
下班很累了,可以拒絕孩子的陪玩申請:「我已經很累了,不想再跟你玩玩具。
你可以讓我休息十分鐘再玩或者可以直接去找爸爸玩。
」
可以將日常事務分給另一半:「我需要你去輔導一下孩子的作業。
」
鄭淵潔說過的一句話:「母親的含義是影響。
」
我想這個所謂的「影響」,並不是指媽媽一直壓抑自己也要做情緒穩定的人,而是真誠面對自己和情緒,積極和各種情緒相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