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導火索,很多時候僅僅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他感覺自己在家就像一個炮仗,一點就著,但事後又萬分後悔。
就像陷入了一個無限循環的死結,不知道該如何走出來。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內疚自責,卻又總是對著家人情緒失控?
英國經典心理諮詢入門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成年人的童話書,溫暖而治癒。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憤怒是我們行為的必要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壓抑下去。
」
其中,故事裡的諮詢師角色,拿發燙的煤氣罐比喻憤怒發作的情形。
憤怒一旦累積,就像一個煤氣罐開始發燙,壓力越來越大,隨時有爆炸的危險。
7/11

很多脾氣大的人,控制脾氣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忍耐。
在他們怒火爆發之前,往往有一個不斷忍耐的過程。
就像關緊了煤氣罐的閥門,一點點囤積著煤氣罐里的情緒,逐漸形成越來越危險的高壓。
很多時候,讓我們生氣的事件發生了,但情緒卻沒有及時處理,
而是一直忍著、憋著,直到最後忍無可忍,因為一個細小的鉤子牽連出噴薄而發的暴怒。
而此時情緒的力量已經過於龐大,完全無法控制。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明明已經很努力剋制,卻怎麼也沒法成功。
越是壓抑,越容易失敗,越是失敗,越感到委屈。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