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總有人說:父母和孩子關係最緊張的時候是青春期。
到了現在,這個時間明顯在提前。
有的父母早早地把焦慮投射到剛上小學的孩子身上,小小年齡就充滿著競爭感。
有的父母對成績過於看重,用過激的言語傷了孩子的心。
這些孩子在體驗學習之難的同時,還經歷了學校的競爭與歧視、親子關係的崩塌、對自我能力懷疑。
不少孩子在小學階段自尊心和自信已經被剝奪殆盡,對學習僅存的興趣也被磨光了。
所以,為人父母,眼光一定要看遠一點,為了一時的成績和孩子大動干戈真的沒有必要。
對於小學來說,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成績最大的意義是「診斷」,而非對孩子的否定。
我們更應該去看到孩子的成績反映出什麼,幫孩子分析,是粗心大意、練習不夠、學習態度問題,還是學習能力、方法問題;抑或是生活或人際交往上的因素影響了學習,這些都需要家長與孩子平等耐心地溝通,根據自己孩子的特質、性格來調整具體的方式。
如果在小學階段,我們早早地破壞了孩子的學習體驗感,他可能在整個學業生涯,都很難重新燃起對自己的信心。
這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