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孩子總是被否定、不被信任他能做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陷入自我否定當中: 「反正我也快不起來,那我就這樣吧。
」很顯然,這與家長催促的初衷背道而馳。
「催孩子」還有一個隱性傷害: 情緒失控。
每當催孩子快點時,家長的心情往往是急躁、不耐煩、充滿憤怒的。
這種暴躁的負面情緒,一方面會讓家長口不擇言,對孩子進行語言暴力;另一方面,也會把焦慮和壓力傳遞給孩子,加重他們的拖拉。
一項研究結果顯示: 那些經常被吼叫的孩子,大腦結構會發生不可逆的改變,這種改變會降低控制情緒的能力,甚至提高患抑鬱癥、焦慮癥的機率。
孩子在被父母催促和訓斥時,哪怕外錶慢吞吞,但內心已經傷痕累累。
換位思考一下,在這些密集催促的言語中,大人尚且能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孩子又會遭受怎樣的傷害? 「那面對孩子磨蹭,我就什麼都不能做了嗎?」 其實,行動力強的孩子不是催出來的,也不是吼出來的。
與其氣急攻心的催促,不如記住這3個養育原則。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