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讓孩子有參與感為什麼很多時候,孩子對於學習和作業有一種置身事外的態度?
哪怕家長已經急得火燒眉毛了,孩子還是無動於衷。
這是因為,作業是老師和家長布置的一項任務,自己每天都在被催促,對他來說,只是完成要求的一個工具。
家長可以選擇一個充裕的時間段,和孩子共同制定他的學習計劃。
科目提分目標也好,作業完成次序也好,對於計劃的每一部分,都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認真聆聽孩子這樣規劃的原因。
如果孩子有好的想法,家長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尤其當孩子制定了計劃並認真執行時,更要給予誇讚。
制定計劃,是整個學習任務的先行階段,不僅有利於孩子自我意識的激發,還能讓孩子有參與感。
只有這樣,他才會認為自己是學習的重要主體,學習是自己的事。
3. 讓孩子當老師,從輸入狀態轉為輸出狀態很多家長習慣於晚上吃完飯,就催促孩子快點寫作業。
實際上,在寫作業之前,可以給孩子安排一段「當老師」的時間。
問問孩子今天學到了哪些內容,認真聆聽孩子的講述。
孩子在當老師的過程中,會把當天學到的內容重新在腦海中過一遍,可以很好地梳理知識點,讓寫作業的速度更加迅速。
孩子通過「當老師」的過程,也能充分感受收穫新知識的樂趣,體驗到成就感,最終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這時,他對學習的體驗就不再是「填鴨子」一般的枯燥,而是「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
每多學一點,都會收穫一點成就感,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不斷進步。
嚴格執行了一段時間後,兒子有了讓我驚喜的改變。
他告訴我,以前,我往他旁邊一坐他就很害怕:「因為你一直在催我訓我,一會說我不好好寫字,一會說我頭距離書桌太低,眼睛早晚會近視,我稍微停下來一會就訓斥我趕緊寫!遇到不會的題目,就開始吼我,做不對又接著吼......」兒子說,他越緊張就越不知道該怎麼辦,腦子都木了。
聽了兒子的心聲,我的內疚無法言表,完全不知道自己曾經給兒子造成了這麼大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