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兩天,陪女兒讀繪本,沒想到竟被一隻企鵝「教育」了。
故事中的小企鵝,常被媽媽吼得四分五裂:腦袋飛到宇宙;肚子落入大海;翅膀掉到熱帶叢林…女兒先是被我誇張的演繹逗得咯咯笑,然後突然說:「媽媽,你上次吼我的時候,我也像小企鵝一樣被炸飛了。
」女兒天真的「童言」讓我尷尬不已,回憶起來才發現,對著孩子我們不知不覺採用了「極端」的溝通方式:「這麼簡單的題也錯,你沒長眼睛?」「現在不好好學,以後要飯都排不上號!」生活中,這樣的話,不絕於耳。
對父母而言,說句話只是幾秒的事,但對孩子而言,父母的話直接影響他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以及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美國臨床心理學專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當語言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父母的語言,是孩子汲取愛和能量的源泉,泉水優質與否,溝通的方式是關鍵。
三流的媽媽,靠吼「壓制」孩子;二流的媽媽,靠說「降服」孩子;一流的媽媽,靠聽「贏得」孩子。
1/9

媽媽聲音越大,孩子越不會「說話」很難想象,光彩照人的「偶像劇女王」陳喬恩,童年的底色竟是灰色的。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