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學、放學,更是從來沒有自己背過書包。
這樣無微不至的愛,讓孫楊的心理始終停留在一個需要被人照顧的小男孩的狀態:他愛哭、任性。
屢次和教練發生衝突;在沒有駕駛證的情況下,開著卡宴撞上了公交車;絲毫不避諱還有女運動員在場,就直接換泳褲……屢次陷入爭議和漩渦,甚至耽誤了作為運動員最寶貴的時光。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若是父母對孩子太好,愛得太無微不至,孩子只會被束住手腳。
最終,成為一個長不大的巨嬰,既沒有能力應對生活,也經不起挫折和風浪。

暢銷書作家沙拉·伊馬斯是一位在上海出生的猶太人。
當她帶三個孩子剛從上海搬到以色列時,曾一度以為愛孩子就是事無巨細地為孩子打理好一切。
直到有一回,看到她手忙腳亂地做好飯,又給三個孩子依次盛飯時,鄰居實在忍不住了。
於是,鄰居不滿地訓斥了孩子一番:「你們怎麼能像客人一樣看著媽媽忙活,也不伸把手幫幫媽媽?
怎麼能一動不動等著媽媽來伺候你們?」又給了沙拉當頭一棒:「父母能給孩子許多愛,卻不能代替孩子長大。
每個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這份愛是要有質量的。」這番毫不留情的批評點醒了沙拉。
從此以後,她不再大包大攬,而是放手讓孩子去做。
就這樣,三個孩子變得獨立、有擔當的同時,也越來越懂得心疼母親了。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知道,每一個孩子其實都迫切地渴望長大,希望有朝一日能為父母分擔。
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一定要搶過孩子手裡的「背包」,剝奪他付出的機會呢?
十二年前,一張父子合照曾火遍全網。
照片中的父親名叫冉光輝,是靠著人力搬運貨物的「山城棒棒軍」中的一員。
如今,時光荏苒,皺紋爬上了他的臉龐,也讓兒子冉俊超從一個懵懂幼童長成了一個堅強的少年。
為了報答父親的辛苦,兒子從小名列前茅,還是班裡的班長和歷史課代表。
學習之餘,兒子還會經常和父親一起扛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