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拖拉、磨蹭是孩子的求救信號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說明孩子的心理能量很弱,拖拉、磨蹭是身體表達休息願望的信號。
成人也有應該要做,但卻不想做的事情,在這種事情上我們自身的消耗也會比較大,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
例如:制定好讀書/運動/減肥......的計劃,但是下班後根本不想執行,只想葛優癱,心裡還默默地反復催促自己,同時又為自己的拖拉尋找合理化的理由:「今天比較累/今天工作量太大了/明天我看20頁,補上今天落下的......」和孩子不同的是,沒人催促你,也沒人因為你的拖延向你發火,最終你會 找到一個完美的理由說服自己葛優癱。
我想你明白了:催促,只會越催越慢,孩子也會為自己尋找合理化的理由,但是面對父母的催促又不能不做。
內心中天使與惡魔打得不可開交,哪兒還顧得上作業?
發火也是一樣的道理,孩子陷入 恐懼、委屈、內疚等情緒中,心理資源都拿來應對情緒,哪兒還有精力學習?
分析:每個人的承受能力都不同,如果父母控制欲較強,孩子的自主性差,心理資源較少,不足以應對更多、更復雜、更困難的學習任務。
極易產生負性情緒,進而陷入自我中心狀態,始終將關注點放在自己未被滿足的部分,表現為拖拉、磨蹭。
如何應對孩子的拖拉、磨蹭?

對於這個問題,一句話就能概括:激活孩子的求知慾,發展孩子的自主性。
在之前,有家長詢問:「我的孩子錯過了自主性發展的關鍵時期(3-6),還能彌補嗎?」我的答案是:可以,要保持對待3-6歲孩子的心態,但在行為表現上要符合孩子當下的年齡。
我給你一些觀念和方法,你可以試一試:1、當憤怒來臨時,覺察自己憤怒的原因是什麼:為了休息?
對學業的焦慮?
自己的投射?
邊界感不清晰?
當你能覺察自己的心理動態,看到情緒傳遞的信息,憤怒就會自然消失。
我希望你明白: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它們是人類忠實的郵遞員,接受到它的信息,完成任務它就會離開。
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做到不發火。
因為發火起不到任何作用,只能是將你的情緒發泄出來,把孩子當成出氣筒,引起孩子的恐懼。
催促和發怒,並不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會讓孩子對於學習越來越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