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磨蹭,是孩子的反抗也是在求救,催催催只會越催越慢

2、不以結果為導向,重視孩子在過程中的個人感受。
這個方面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對於孩子的成績,好或壞,都不必表現出喜悅或憤怒, 淡化結果,重視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體驗感。
引導孩子對於學習過程中收獲「有趣的知識」的體驗,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求知慾自然會被再次激活。
能在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動力,最終的結果一定不會差。
第二,將成績與父母給與孩子的愛脫鉤,無條件的愛孩子,也是引導孩子在重視過程中的個人體驗感。
將唯成績論、唯結果論,轉向孩子的個人感受,孩子會感覺到父母的關心與愛護,降低對於學習的抵抗情緒。

9/10
拖拉、磨蹭,是孩子的反抗也是在求救,催催催只會越催越慢

3、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家長不發怒、不恐嚇、不嘲諷、不說反話。

即使拖拉到深夜,也陪著孩子完成作業,用行為教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

給你兩個談話模板:1、沒事,別著急,我陪你寫作業,等你寫完咱們再睡覺。

你看看我能幫你做些什麼?2、學會合理表達內心想法,而不是僅僅表達情緒,表達公式為:描述當下事實+我的感受+我的期望。

舉個例子:當媽媽下班回家看到你沒寫作業玩手機(不帶評判地描述事實),我特別生氣,因為我工作很累,下班回家既要做家務也想有放鬆時間,但是我看到你的狀態又不放心讓你自己寫作業(我的感受),我希望你早點完成作業,是希望你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你可以早點睡,也可以玩一會,或者是看看你喜歡的書,這會讓你感覺到放鬆。

類似於這樣的說話方式,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經過刻意的練習。

也不必不好意思說出口,當你說出來之後,你會發現不再像以前一樣雞飛狗跳,孩子也可以和你好好說話了。

結語: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文短言淺,難以言明所有情況。

如果你能讀懂內容中的底層邏輯,你就是高手,可以降低很多家庭沖突的發生機率。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