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想吼孩子,可好好說他根本聽不見!」

2方法問題:家長嘮叨、催促太多  有時候,孩子聽不進去家長的話,不是家長說得不夠,而在於說得太多:  催孩子上學,催一遍不行,得催個十遍八遍;  孩子沉迷遊戲,大人在旁邊不停抱怨:「你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怎麼考好大學?」  爸爸輔導作業,同一個題型反覆強調:「你的耳朵去哪裡了,我和你說話呢!」雖然大人的話,聽上去又大聲又嚴厲,但對於孩子來說,作用卻很小。
  心理學中的「超限效應」,大家都不陌生。
如果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生心理逆反。
  孩子也是一樣,家長反覆、單調的催促、嘮叨,會讓孩子產生聽覺上的疲勞。
  最後聽得多了,就適應了、麻木了,根本不會產生明顯的效果,甚至會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你越說,我越不聽。
  因此,想讓孩子聽話,家長平時和孩子溝通要避免這種無效的說話方式,不要多嘮叨、重復、催孩子,指令儘量簡單、明確、堅定。
可以用「自然後果法」,讓孩子體驗自己不聽話帶來的自然後果,產生思考,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比如孩子不聽家長的話,不願在晚上就收拾好書包文具。
  這時候,家長不要自己動手幫孩子做好,而是讓孩子第二天早上起來自己體會到著急、慌忙的感覺。
  提供機會讓孩子去體驗和實踐,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感受去理解那些道理,收穫自己的經驗,比講給孩子聽有效得多。
  實踐了、碰壁了,他才能真正懂得你的良苦用心。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