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自律,根源在於父母。
抓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期,用心培養,孩子想不自律都難。
「這麼半天一個字都沒寫,你這孩子怎麼一點兒自律性都沒有!」十歲的小侄子因為寫作業時偷玩手機,被嫂子狠狠教訓了一頓。
但是還沒十分鐘,他就又開始東張西望,摸摸這摸摸那,吃點兒零食喝口水。
我逗他:「還不快寫,一會兒你媽又得訓你。
」沒想到小侄子嘆口氣說:「唉,我也想快點寫,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啥也不動,姑姑,你說怎麼才能像我媽說的那樣,做個自律的小孩?」看著小傢伙眉頭緊皺的樣子,我也不禁陷入沉思。
是啊,關於自律,相信很多家長都沒少教導過孩子。
什麼「自律的人生才自由」;「自律的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差的是整個人生」;這樣的大道理講了一堆,有時孩子似乎也聽懂了,可日常生活中依然改不掉作業拖拉,晚睡晚起,喜歡玩游戲的壞習慣。
為什麼不管怎麼說,孩子都學不會自律?
其實,問題的關鍵不是孩子不想自律,而是孩子缺乏對自己的控制力。
培養孩子的自律講道理是最無用的方式有人說,教育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用成年人才明白的道理去說服孩子。
曾經的我也是這樣,為了讓兒子作息規律,我對他說:「早睡早起才能身體好,才能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中去。
」為了讓兒子認真學習,我教訓他:「寫作業不要三心二意,要干好任何一件事都必須專心。
」

兒子滿口答應著「對對對」、「是是是」。
可一看起動畫片就忘了睡覺時間,一玩起游戲就把作業拋在腦後。
我才發現,自己竟然用成年人花了很多時間,吃了很多虧才懂得的道理去教育孩子自律。
其實,孩子能否自律並不取決於他們是否明白道理,而取決於他們是否擁有自控力。
關於自控力,大家一定聽過著名的 「棉花糖實驗」。
當一群孩子面對棉花糖的誘惑時,那些能夠控制住自己忍耐不吃糖的孩子,長大後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學習成績都更優秀。
心理學家們由此提出了 「延遲滿足」的概念:當一個孩子面對誘惑時,如果能控制自己克服困難,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放棄即時滿足,那他長大後將更容易取得成功。
其實,自控力並不僅僅是一種延遲滿足能力,它還包括你對自己的行為、情緒和慾望的控制能力。
一個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即使明白自律的重要性,也很難做到自律。
比如他會自己安排好學習計劃,卻沒有一次能順利完成;向父母保證不亂發脾氣,可遇到一點小事還是控制不住情緒;或者每次犯了錯誤認真悔過,下次同樣的事情卻依然照做......對於孩子來說,自控力就像在無形中控制他們的「秘密武器」。
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時時處處都在影響他們的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