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幫助孩子認知情緒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能識別出自己的各種情緒。
我們可以隨時指出孩子的各種情緒:激動、失望、自豪、孤獨、期待等等,不斷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匯庫。
現在很多家長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
其實, 共情的一個功能就是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當時的具體感覺。
需要提醒的是,有時當孩子很生氣時,他會對這種情緒識別也很反感,完全不聽。
我們可以先讓他自己冷靜下來,等孩子平靜後,再回過頭來跟他聊聊剛才的感受。
孩子能識別出的情緒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達出來,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就是處理情緒的開端。
能表達,他才能溝通,才能想辦法。
有時,只需表達出來,情緒就解決了。

02.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前面講積極情緒時說,我們應該刻意地多去關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這樣給自己增加積極的元素。
具體該怎樣做呢?
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
比如,隨時給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種細節。
生活中的點滴很容易被忽視略過,我們指給孩子看,就是在延長這些瞬間、擴大這些細節。
每天放學時,我們常常看夕陽的顏色。
有時是粉紅的,她就說是草莓味的;有時是金黃色的,她就說是橙子味的。
這兩天剛下過雪,我和女兒回來時,路上都是冰,很滑,一路走得很艱辛。
她倒是很樂觀,說灌木叢上都是棉花糖。
我們又一起感受腳下的碎冰。
我們想象一個冰雪王國,想象自己住在裡面。
她發現薄冰下面有氣泡,就去踩踩,氣泡就動一動。
我又抱她摸樹上的冰掛……我希望她忽略路不好走的事,把這些點滴的美好存到心裡。
品味美好的另一個方法是,存儲記憶,延長美好。
就是說,給好事拍照、錄像、寫日記記錄、存檔,經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顧這些美好的瞬間。
另外, 要提高品味的質量,就要培養孩子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地做事情的習慣。
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小孩耳濡目染,都能跟大人學會做事情時合併幾件事,這樣似乎提高了效率,但實際上養成了分心的習慣。
專心地吃飯、打電話、走路,我們都可以從中感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