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低聲」的時候,孩子更願意聽

可事實上呢?

管好一個孩子絕不是靠聲調,而是需要真正的愛和尊重。
在溝通的時候,除了語言本身,最直觀的就是語調。
記得我上中學時,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班主任老師。
一個老師很溫和,很少朝我們發脾氣,總是面帶微笑。
她對每個學生都很好,不會因為誰成績不好就為難他,而且還經常給那些家庭條件差的孩子送點文具。
班上的同學都很尊重她,遵紀好學,班風很好。
記得那時候她被調走的時候,全班幾乎都哭了。
同學們對她更多的是愛。
還有一個班主任,是一個脾氣暴躁的男老師。
他總是會把那些調皮搗蛋的同學叫出來站教室後面。
然後很大聲地數落他們,讓他們出醜。
覺得這樣就能讓他們遵守紀律。
有一次,一個高個男生跟他頂嘴吵了起來,兩人還在教室後面扭打在了一起。
他在的時候,班上總是鴉雀無聲,幾乎能聽到針掉落的聲音。
因為他可能會突然朝著你大吼一聲:「站起來,出去! 」或者直接拍你的後腦勺,揪著耳朵把人提溜起來。
可只要他一轉身出去,馬上就有人鬧哄哄起來。
似乎是對老師的一種反抗。
學生們對他更多的是畏懼。
我們常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跟孩子之間溝通,選擇了哪種方式,最後的結果也會不同。
這兩位老師的做法,應該能給一些啟發吧。
大人的心意如何,是傳遞給孩子愛,還是傳遞給孩子恐懼?

是平等地尊重,還是居高臨下的訓斥?

孩子的心是能清晰感受到的。
也許他們說不清楚那種感受,但內心會指引他們行為的方向。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