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天天玩手機,我就要寫作業?」,父母這麼做,是教育孩子的大忌!

03
好的家庭環境
才是培養優秀孩子的沃土
還記得高考戰神王金戰嗎?
他帶的一個班,有37人考進清華北大,還有10人進入劍橋、耶魯等世界名校。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不光是一名厲害的班主任,更是一位成功的父親,他的女兒也被他培養進了北大。

在女兒讀高三的時候,大多數家庭的娛樂方式就是看電視。

當時為了給女兒營造一個溫馨安靜的學習環境,全家便約定好了,這一年都不看電視。

他還給電視貼上了封條,說要等女兒上了大學才能「開封」。

到了大年初一,女兒主動提出要跟著王金戰去辦公室里學習,好讓媽媽在家看春晚重播。

父女倆帶了幾包速食麵,在辦公室里一待就是一天,女兒複習功課,他在一旁寫書,直到晚上11點才回家。

多年之後,考上北大的女兒對王金戰說:
那個春節是自己人生前17年中最難忘、最充實的一個春節。

王金戰認為,一個家庭里若父母能堅持做兩件事,孩子的成績必然也會有很大的提升:
一是全家不看電視,二是全家放下手機。

有句話說得好,你把孩子丟在垃圾堆一樣的環境里,就別指望孩子能成才。

父母若是習慣手不離機,無形中也在告訴孩子:玩手機比看書學習重要。

反之,父母若是時常捧著書本,孩子潛意識也會認為:讀書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北京一對夫妻,家裡兩間書房,藏書三萬本。

夫妻倆回家之後,不開電視,也不刷手機,就是默默看書。

在父母的影響下,女兒也是一個「小書蟲」,才7歲已經看了近千本書。

閣樓的書房也成了女兒的秘密基地,她經常一個人一坐就是一下午。

書香,是對孩子最好的浸潤;書房,是給孩子最好的學區房。

與其使勁兒硬逼著孩子看書學習,倒不如以身作則,自己去閱讀書籍、提升自己。

在環境的熏陶和父母的影響下,孩子自然也會求知上進、出類拔萃。
04
先讓自己發光
才能照亮孩子
很多父母都會疑惑:
我事事以孩子為先,將所有的時間和心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可孩子仍然不成器。

而那些優秀孩子的父母,你問他們到底怎麼教育孩子的,他們總說:我們啥也沒管,全靠孩子自己。

這是為什麼呢?
育兒先育己,教人先自教。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會逼迫孩子,而是會把所有的勁都使在自己身上。
主動成長,修鍊自身,給孩子打好樣。

想起我身邊的一位朋友。

她原本是一家公司高管,因為工作努力能力突出,很受老闆器重。

但兒子即將面臨小升初,她思考良久,還是決定狠心放棄自己的事業,回歸家庭。

然而兒子說的一番話,改變了她的想法:
「媽媽,你千萬不要為了我委屈自己,放棄了追求,你要做我一輩子的榜樣,我很喜歡那個充滿幹勁兒閃閃發光的你。

其實,相比我們為孩子做了什麼,我們自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更為重要。

教育這條路很漫長也很艱難,但榜樣卻是唯一的捷徑。

或許我們文化程度不高,不能為孩子授業解惑,但我們可以做一個踏實、勤奮、上進的人。

我們身上這些正向的品格,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就像董宇輝所說的,教育的本質不是言傳身教,而是身教言傳。
等你做到的時候,根本不需要言傳了,孩子都能看得見。

閉上嘴,抬起腿,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這便是最好的教育。

只有我們終身學習,不斷提升自我,才能活成一道光,去照亮孩子的人生路,做他們最好的領路人。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