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那段時間,堂姐一直以為這只是不服管教的叛逆階段,可直到看到孩子用小刀在手臂上劃出一條條血口,她才驚覺孩子這是「生病了」
尤其是在心理治療室外,醫生問孩子:「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時,得到回答居然是:「我希望媽媽不要再說那句:為你好了」
猛地一瞬間,堂姐徹底被震驚得呆住了,因為這句話,也是她自己曾經的願望…
再想想過去那些年對女兒動不動就打擊埋怨、批評嘮叨的嘴碎,傷害過後又一句「都是為你好」的強硬收場,她才猛然發現:自己—居然—變成了—那個曾經最討厭的模樣
是呀,從小生活在「為你好」環境下的孩子,很容易早早地就失去了快樂、和幸福感
特別是那些在為孩子付出中自以為很感動的父母,往往會心態不平,總覺得自己的付出就要得到對應回報
而在期待越多、失望就越大的情況下,「為你好」的道德綁架就是屬於錐心傷害了
一旦孩子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他們就很容易陷入負面的自卑、自責、還有深深的自我否定中
不想孩子被「我不行」、「我害怕」的負面情緒所包圍,那就要從語言上多灌輸能量,盡量多一些認可和鼓勵,孩子也會在自我價值的帶動下逐漸成長得更積極樂觀

05
威脅類:
「再哭,就把你扔到門外」
「別哭了,再哭,就把你扔到門外」
這句話,蘭媽至今還記憶猶新
聽外婆和身邊的親戚們開玩笑說,蘭媽小時候是一個特別喜歡哭鼻子的柔弱性格,屬於一天要哭好幾場的那種
老爸呢,又是不喜哭鬧的大男人性格,當哄幾句不管用之後,就直接指著我威脅說:「不準哭,再哭就把你丟門外去」
後來,我真的不哭了,可每次見到老爸也有種莫名的害怕和恐懼感
特別是做錯事情的時候,彷彿下一秒就會把老爸吊起來狠狠地揍一頓似的
正是有著這樣的經歷吧,我對自己的兩個女兒是格外地有耐心,不管她們犯了怎樣的錯誤,我都會耐心理解、開解,然後再解決問題
儘管有時候也會遇到怎麼開解都搞不定的情況,但我從來不會對她們說「再哭,就把你扔到門外」之類的威脅話
而這樣的威脅,也許是「嚇一嚇」孩子的權宜之計,可所造成的傷害卻是童年陰影般的記憶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