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一次上學的路上,就如同開文例子里的男孩,你越拉她去學校、她越反抗得厲害,甚至說出要轉學、換一所學校讀書的話
當時,氣得我在學校門口崩潰大哭,最後女兒還是被逼無奈才說出真相,原來是她平時玩得比較好的那個同學,最近一段時間經常要挾她從家裡拿零花錢到學校,如果沒有照做就聯合其他同學欺負她、孤立她
這件事讓我很氣憤,和班主任溝通之後,老師到學校門口把女兒接到班上,課間進行了同學之間的矛盾調解,還對女兒給予了耐心的心理輔導
也就是這件事才讓我大徹大悟:「比起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矛盾,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長教他們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
特別是剛經歷幼兒園生活的小朋友,他們在幼兒園學會了環境適應、也懂得了獨立能力,很多孩子都變得慢慢「膽大」起來,好奇心的驅使下還會挑戰很多沒有經歷的事情
有些是主動去交朋友,不至於出現「別人有朋友,我沒有」的內心攀比,還有些是在某個同學那裡得到好處就「使壞」,以至於出現一些有損心理健康的「毒友誼」

在這方面,我們無法去改變所有孩子,把所有孩子都拉進健康社交的圈子,但我們可以管好自己的孩子、並教好自己的孩子:
首先,管好孩子不要對別人使壞,認為自己有點能力就對別人以強欺弱
其次,教會他們辨別「毒友誼」,對於不公、故意挑釁行為要用堅定眼神反彈回去,給人一種「別惹我」的自身氣勢
最後,讓孩子不要陷入「自證陷阱」,別人冤枉「你偷了我東西」,要學會反問「你有什麼證據?
憑什麼說是我偷了你東西,有證據就拿出呀」,而不是畏畏縮縮地解釋說「我沒有,你冤枉我了」
而這種有自製行為、辨別能力、還有能言善辯的交友能力,就是我們家長送給孩子最好的防身武器,更是培養孩子積極樂觀、不畏霸凌的強大內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