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和朋友分析這一層面原因時,她曾明確表示:「我愛孩子,但培養孩子從小有個好成績也很重要,學歷也是決定他們未來生活的敲門磚」
講真的,我特別能理解朋友的心情,可難道孩子成績沒考好,我們就不愛他們了嗎
並不會,可孩子並不會如此認為
特別是半幼稚、又有些半成熟的他們,肯定無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們只會執著於表面地認為:「爸爸媽媽對我不耐煩了,他們不愛我了」
所以,對於孩子,我們就要用「小孩子」的心理去包容他們,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貼標籤,畢竟,如果真的角色轉換,我們站在孩子的位置去做同樣一件事,未必就能比孩子做得好
特別是聊到孩子不願聽的話題時就暫時閉嘴吧,選擇默默地陪在孩子身邊,等到孩子心情沒有那麼糟糕時再多問一句:「怎麼了」、「遇到了什麼事情,需要爸爸媽媽做些什麼嗎」
如此,孩子才能打開心門,內心順了,和父母之間的溝通、還有感情自然也會隨之升溫了

03
聊天要挑孩子喜歡聽的話
這是在解除孩子對你的心理防線
在以前,我是比較反感那些阿諛奉承、專門挑好聽話說的人,總覺得這樣的人太虛偽、不夠誠實
可真正體會過後又不得不承認,在這個社會上,「會說話的人」卻是佔領著一定的先機
就拿90年的表哥來說吧,他不論在哪裡工作都能吃苦耐勞,可在崗的時間就是長久不了,原因就是因為他有一張「不把門」的嘴巴
比如,領導給他分配某些任務時,他一邊盡職盡責地完成任務,另一邊又說大實話地指出領導身上的各種問題
可以想想,有誰能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身上的問題呢?
特別是當眾被揭短的行為,無疑是在自斷後路
職場這般,育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蘭媽身邊就有一個特別讓人頭疼的男孩子,他叛逆起來不僅任性逃課逃學,有時候暴躁起來甚至還動了要「教訓」父母的念頭
特別是那句「你再逼我,我就去你公司鬧,讓你也沒辦法見人了」
這番話,可給父母氣得不輕